2021-02-16

过年走亲眷的感觉

新年假期里,走亲眷应该是重头戏。特别是家族基本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今天走父亲这边的,明天走母亲那边的。还有兄弟姐妹之间,也要走动。长辈那里,必须拜年问候,这是礼数。许多亲眷,一年到头,难得遇到几次,借着新年假期,互相走动,联络感情,这是传统习俗,也是情感的慰藉。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父母亲走亲眷。只要嘴巴甜,肯叫人,总会得到夸赞,总会有好吃的,也总会有经济收入。春节过年,亲眷间、朋友间互相走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家里老早就备好了糖果、水果,等着亲眷上门。没有亲眷好走动的,会被人家看不起。

经济条件好了后,大家的感觉慢慢就发生了变化。小孩子少了规矩,大人们多了算计,老人们失了话语权。走亲眷也就没有了那种温暖的感觉,渐渐成了不得不为的形式。于是,若要问起走亲眷的感觉,听的最多的竟然是一声叹气。大概有三句话:累、没劲、亲情淡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过年团圆不是喜庆的事情吗?分析一下,可能有这样一些因素存在。

走亲眷听起来好像是主动的行为,实际上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哪天走哪家,要听长辈的安排,要提前预约。亲眷家得安排,有所准备,要为你留饭。家里烧吧,得有人操作;去饭店吧,得提前预订。还得凑满一桌。不是十分重要、非常亲密,不可能单独为你一家准备。这就要选日子,双方都方便才行。

走亲眷不能空手,总得拎点东西。送多了,自己心里不舒服。送少了,亲眷家里不舒服。这也是件闹心的事。还有,送了人家不需要或者看不上的东西,亲眷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有想法。如果是带着小孩子上门,互相之间给不给压岁钱,给多少压岁数,这也是烦恼。

一桌平常不怎么联系的人坐在一起,说一起不咸不淡、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话,也是无趣。总不能总是回忆过去、缅怀往事,或者东家长西家短,老是八卦。没有共同的话题,不在一个频道上,话不投机半句多,必然感觉到累、没劲。尤其是半大的孩子,本来就不愿意跟着父母出门,硬逼着来了,只顾埋头玩弄手机。长辈认为小孩子不懂规矩,大人管教无方。如果小孩子再说出点冒犯的话、有一些出格的举动,大家都觉得尴尬。实在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规则习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兴趣爱好。

如果话题扯到互相比较上去,那就更加尴尬。总有相对差的一方。经济条件、身份地位、孩子成绩、子女成就,甚至穿着打扮、交往对象、居住出行,什么都能攀比。心态不好,说话真得十分小心。大过年的,不要闹心好不好。

走亲眷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吃。春节期间,天天大吃、一天两顿好饭菜。正常人都扛不住。现在条件好了,基本不缺吃。吃也觉得累的。但你不想吃是一回事,亲眷有没有安排或者安排是否到位则是另一回事。上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抽的什么烟,什么人相陪,甚至酒有没有喝好,都是事。你说累不累?

当然,还有回礼的问题。不能总是吃请,还得回请。看看假期就快结束,怎么安排?何时安排?想想都累。

可是,累归累,没劲归没劲,这亲眷每年还得走。这是传统,躲避不了。今年,你选择了外出旅游,明年你怎么办?一次、两次,次数多了,在亲眷的话语中,你就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了。不能不在乎啊,舆论能把人给恶心死了。到底应该怎么办?答案还得自己找。多想开心的事,多讲高兴的话,正能量多了,腿脚就利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