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漫谈之口语对初探(一)

口语对,包括对联的口头创作、俗语对和白话对联。它们的特点是通俗、口语化,或富有趣味性,为人们所喜爱。

其与文言对联并行,其历史比文言对联还要早些。西晋文学家陆云和荀隐一日在张华席上相遇,陆云举手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荀隐对曰:“日下荀鸣鹤”,恰成巧对,传为佳话。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荀是颖川人,地近京城洛阳,以致后来人以“日下”指代京城。这从侧面证明,口头对对子的活动,早在西晋时就已经有了。

唐人温庭筠和李商隐也有过口头对对子活动,如:

“远比邵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入宋以后,此类记载更多。欧阳修曾在酒席间与客人行令,规定联句内容要触犯法律,并且罪在犯徒以上。一人说:

“持刀哄寡妇,

下海劫人船。”

又一人说:

“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

轮到欧阳修,他说:

“酒粘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有人说,这怎么会犯法判刑呢?修回答说:在这当儿,就是犯徒以上的罪在会干的。此外,如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等都有过口头对对子活动,当时这种活动还在一些外交场合进行,如苏轼巧对辽使的

“三光日月星,

四书风雅颂”

联就是一例。俗语对至迟在宋代也已经有了,如:

“柏花十字裂,

菱角两头尖。”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联漫谈之口语对初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