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记得在明师四的时候,老师对我们的期许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时候觉得很奇怪,老师给我们讲道,讲如何去除自我,提升德的部分,怎么又扯到世俗上去了。越学道,越觉得世间是那么的不堪,如果有机缘,都想遁入空门了。可是,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是道,让我们做的事情却是在社会上弘扬传统文化,弘扬道,给我们的路径是人情练达。反正那时候脑子很乱,理不清。就这样跌跌撞撞到世间,真的就碰到各种的不如意,各种的看不惯,拿文化的那杆尺子到处衡量,最后发现世间除了自己是一个好人,再没有好人。
跟朋友聊起四给,其实四给,在前年,我们每天早晚都得念,当成早晚课,可是念归念,没有入心。
这阵子也有同事问我,为什么说“我变了,家里人就会变,身边的人就会变?”今天和朋友的交谈中发现,其实我们之所以做不好,不是不懂道理,是身边没有相应的榜样。比如孩子如果有榜样,他的志向就很容易立起来,如果没有榜样,说是立志,其实是一句空话,没有内驱力。比如我的侄子想当海军,因为看了邓世昌的书,可是书一放,还是想躺着玩游戏,为什么?因为身边没有榜样,没有能够让他一看到就想学习的冲动,看书有这样的冲动,但是因为经常是不看书的,这样的冲动就不持久。所以家里有男孩的,父亲的作用为什么那么大,就是身边的榜样。
我变了,身边的人为什么会变?因为他们有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和我们互动的人的做事方式,基本就是我们的做事方式;和不同的人互动表现出不同的做事方式,因为对方的做事方式不一样。因此,身边的人是我们的镜子,在我们的互动中,怎么观察自己的行为方式,就看对方的反应,那个反应百分之百复制了我们的心智模式,所以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我们该对事件负百分百的责任。
所谓的人情练达,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随圆就方,没有“我”,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状态?那就是四给,一切以别人的感受出发,而不是自己想要给别人什么,是看对方的需求,看对方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互动,“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给人欢喜”,这样的无我,就把四给传递给了对方,那就没有了对立,没有了冲突,甚至没有了正确和错误。通过四给可以做到人情练达。无我,是慈悲。
世事洞明,看到世事背后的真相,就是洞明,那就是智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悲智双运呀,难怪显峰老师如此强调。只是自己太愚笨,做的都是和老师的期许相反的事。感恩朋友,要不是她因为有疑问和我讨论,到今天,依然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意,更谈不上达到老师的心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