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民主”了,社会会给他民主吗?——“民主”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青年期,“我”即世界——虚假的掌控感的高峰。

不久之后,父母的苦恼就成了大学校长的麻烦了。进入大学的青年,犹如蛟龙入海——高考的压力已经成为过去,而工作的压力还很遥远;没有父母在身边喋喋不休,一群志同道合的叛逆者通过宿舍、班级、社团、社会实践团结在一起。
这个时期,青年不仅挑战辅导员、教师和校长的权威,对学校的饭菜、住宿、课程设置等指手画脚;更重要的是,还开始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事挥斥方遒。公平与正义,贫富与世界未来的走向,都是青年关注的主题。创办社团,发表政论,甚至投身到各种活动之中,成为先锋与主力。
这并非因为他们充沛的精力、至高的社会责任,而是青年坚信一句话:“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虽然这个世界现在是你们的,但它终将是我们的。”青年们的掌控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我即世界。
但是,这种掌控感是虚假的——它的来源是父母和老师、校长的退让和容忍。当少年说“我要离家出走”,父母马上会偃旗息鼓说“一切好商量”;当青年宣布“我要示威游行”,校长马上会嘘寒问暖,组织各种见面会、沟通会。
但是,一旦青年迈入了社会,进入了公司与单位,这个虚假的控制感就立刻冰消瓦解。志得意满的青年面对的不再是父母的亲情与老师的宽容,而是冷冰冰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不满意?不合作?等到的不是上级善意的沟通,而是一份标准的“员工开除通知书”。


在成年期,“我”逐渐获得控制又失去了控制。
在社会大学的教育下,天之骄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他们开始意识到,之前的控制感是虚假的,而真正的控制来源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与奋斗。

以上摘录的都是罗玲老师公号里面的话,我身边也有同学有着“过于充沛的自我想法”。不禁让我思考,民主是应该的,那怎么让这个“民主”既能表达自我的思想,又不会在社会中太有落差?

1.家庭中创造一个民主的,可讨论的氛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太乖,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只有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孩子的想法是被尊重,被欢迎的,她才有意识在以后发表自己的想法,更有主见,更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是不被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么就是以后太懦弱,没有想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利益受损也没有办法...要么就是等到自己终于可以“民主”了,或觉得太憋屈,要发表自己的想法了,但因为成长路上从来没有被训练过“民主”,没有接受过发表自己的想法的训练,真的等到这一天就会太偏激。觉得我闹了就是维权了,别人听我的了才叫民主...

所以从小,在家里营造出民主的氛围,走入社会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会发表自己的想法!

2.民主≠只要你开腔就听你的

但是在家里,父母也不用太弱,我们不让孩子弱于我们,也不用让自己处于弱势,只要孩子有想法,就不加商量的接受。

民主是一个商量的过程,最终是为了实现双赢!你说你的想法,如果你说的有理,你把我说服了,我不用给你辩驳我可以直接接受你的。但如果你的想法有你的道理,但是我也有我的诉求,那接下来就是商量的过程,商量过程中没有高下之分,我不是父母,我们就是平等的商量。

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你怎么把你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怎么能感化我,说服我。

同时也是锻炼一个“换位思考”能力,站在我的角度想问题,知道每个人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样以后走出家庭和学校不至于一味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别人,不至于太有落差感。

3.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换位思考”能力。为什么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特别“愣头青”,很多时候是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利益,但是想的过于简单,没有想到在对方的位置上也有难处,或者说,在一件事上,一个集体中,有些硬性要求没有办法突破,所以需要换位思考,某些时候,自己的利益不能全部实现。

所以,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在小的时候,不妨给孩子诚实地说在这件事情上,我的难处是什么,有些时候诚实,示弱是另外一种强大,他更能理解很多事情不想自己想的那么简单,以后到了社会上,他更能平衡“我的利益”和“集体利益”。(但是注意“诚实表达自己的难处”不等于“卖惨”和“道德绑架”)

4.以礼貌和尊重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我们在培养民主,欢迎孩子表达的时候不能忽视“表达方式”的培养。作为晚辈,发表自己想法的时候不要太过激(特殊情况除外)。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比如老师教学中,教育中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老师都欢迎你提,但是不能拍桌子,不能言辞激烈。你觉得食堂阿姨的饭菜哪里不满意,可以提,不能没礼貌……只有在小时候培养出尊重别人的说话方式,以后走入社会才不会因为太“刺”而被人讨厌。

5.平日里渗透给孩子实力才是硬道理。

就像罗玲老师说的

在社会大学的教育下,天之骄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他们开始意识到,之前的控制感是虚假的,而真正的控制来源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与奋斗。

平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地渗透出“实力”才是硬道理,有实力就更有底气说话,而不只是只会动动嘴发表自己的想法,任何职位上,你做出一番成就,被人认可,你说的话才更站得住脚。

每个人终将走入社会,我们既不能把社会塑造的多么恐怖,给孩子说“以后到社会上哪像家里一样”...但也不要让家庭和社会隔离开。

而是在家庭营造一个抱持而有爱的氛围,但是社会中的规则在家也不能逾越,“父母之爱子当为其计之深远”~这样孩子才不会有“虚假的控制感”,才不至于在走入社会后有落差感。才能成长为社会需要,受人欢迎的人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里“民主”了,社会会给他民主吗?——“民主”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