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知否》的时候,有一个剧情让我印象特别深:
盛纮因为盛长枫的原因被皇帝扣在宫里,大娘子王若弗着急地找盛老太太想办法,盛老太太是这样说的:
你是当家主母,如今大事来临,你就该拿出大娘子的款儿来,光慌乱哭泣又有何用?既主君不在,或有灾祸,你就该扎紧篱笆看好门户,别让什么猫啊狗钻进来,也别自家人出什么乱子,被人看笑话。
老太太的本意是主君不在,你就是一家之主,这时候如果你自己先乱了方寸,那家里其他人肯定觉得这个家就要完了;再者就是要注意观察,看家里家外有没有平时看似恭敬之人,趁着家里出事再来捣乱。
王若弗的第一反应,是觉得盛老太太不是盛纮的亲娘,所以不在乎盛纮的死活;第二反应则是老太太让她趁着盛纮不在的时候,收拾林噙霜(拿出大娘子的款儿来)。
因为没有准确理解盛老太太的意思,所以王若弗即便是真的抓住了林噙霜的把柄,最终还是让她给逃脱了,这才给了盛明兰报仇的机会。
王若弗的问题就在于误解了盛老太太的意思,这也是她一直斗不过林噙霜的原因(我猜想一开始盛老太太是指点过她的,但看她总是听不明白,就只能放弃了)。
02
人和人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明明你想表达的意思是A,但对方就是理解成了B,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你对这件事的理解是建立在你的经历之上的,他对这件事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他的经历上的。
写文章时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因为面对面交谈,你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再不行可以补充说明。而写文章时,你会面对无数读者,每个读者的经历都不一样,你也无从知道。
再者,写作的过程和读者感受的过程完全相反。
写作是由内而外的,先有主题再有框架、素材,然后才形成文字;但对读者来说,却是先看到文字,再通过框架,最后才了解你的主题。
粥佐罗在《学会写作》一书里称之为:“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
想要让读者尽快多地、快地了解你的主题,就要解决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矛盾”。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主题,比如将主题直接变成标题;其次,让文章框架尽量清楚,读者通过框架快速理解主题;再者,在开头、结尾和小标题上多下功夫,提升阅读体验。
03
今天,我们先分享一下搭建框架的三个方法:
第一,定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没有主题根本就无法下笔,如同盖房子,设计图纸之前,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想盖什么样的房子,一层、两层、三层的图纸都不一样。
如果有明确的主题,就可以直接列提纲;若没有,可以先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经过梳理后再确定文章的核心主题。
比如,想写某个新闻事件,先把能想到的角度都列出来,然后看哪个角度自己最有感触、最想表达,就以此作为文章的主题。
第二,列提纲
确立主题后就是列提纲,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什么内容?哪个部分用正例?哪个部分用反例?
比如某明星弃养事件,你赞同她的做法吗?赞同是因为什么?有什么案例可以用来论证你的观点?不赞同又是因为什么?具体用什么案例来论证?
把这些都写下来,就是文章提纲的1.0版本,就是我们昨天分享的:搜索素材时先向内求,看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有没有可以当做素材来用的。
另外,《学会写作》里总结了14个列提纲的思考方向,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题,找到适合的来套用。这里就不列举了,有需要的朋友去书里看。
第三,找素材,再次完善提纲
列好提纲后,就要开始搜索素材,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素材搜索的第一步—向内求,但因为个人和身边人经历有限,不一定都适合做素材,所以还需要我们向外求—从网上搜索素材,也能让素材来源更丰富。
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海量的素材,有的可能契合大主题,但跟小主题(案例部分)不太搭,那就可以对开始列好的提纲进行微调,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舍弃1.0版本提纲里的某个部分,换成更适合的,最终形成2.0版本。
框架是一篇文章的写作方向,就像在海上航行一样,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避免偏航;再者,有了框架,就可以按照框架的结构来填充内容,写作速度也能得到提升。
更多阅读:
找不到契合文章主题的素材?这六个简单的素材搜索技巧分享给你
没有人会点开一个不起眼的标题,去了解你的优质内容
只需三招,就能让读者更喜欢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