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情沟通几年后,我看到了什么?

图片发自App

      晚上我和娃爸面试,面试一波孩子。面试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月就要7岁的女儿就在旁边静静地坐着听。

      面试间歇我和她玩了个面试她的游戏,她玩得很开心,说等我们面试完哥哥姐姐她要面试我。

      等我面试完,她果真揪着我要面试我。我问:“你面试的主题是什么啊?” 她想了想说:“不知道,就是面试啊。”我说:“不然主题就是:做个好妈妈吧!”

      她说:“好,第一个问题:请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介绍完自己,她下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不是,学过、或者了解过心理,小朋友的心理吗?”

      我有点惊讶,这是一个快7岁的小娃娃问的问题吗!我说:“你的问题是:我学过了解小朋友的心理的课或者看过这方面的书吗?” 她点头,脸上连微笑都没有,很严肃。

      她严肃我突然有点紧张了,眼神马上游离不看她了,说:“学过啊,你看冰箱上贴着的“正面感受脸谱”就是我出去上课学到的、带回来的啊!我还看了很多书。”

    “那,你了解小朋友的感受吗?”下一个问题依然很尖锐。

      “呃,怎么说呢......”我有点支支吾吾的,心想我最近没有对她做过分的事吧,眼神继续不敢跟她接触,心理学上这是心里没底儿的表现。

      “怎么说呢,”我接着说,“有的时候了解,有的时候不了解吧。”

    “你能举个例子吗?” 这是我们刚才面试的套路,我想她学会了。

    “比如那天她从好朋友家不想回家,我就觉得她肯定很伤心而且很生气,不想回来,其实那天我也不想回来,跟好朋友一起玩多开心,回来写作业让我这样做我也会不想。”

      面试官依旧很镇定地听我说完,“那什么时候不了解呢?”

      “当我也有强烈感受的时候,比如我也很生气的时候,” 我这次敢看她的眼睛了,“我就顾不得她的感受了,有时会着急地说她,有时说自己需要冷静冷静。其实那个时候我想她可能也会委屈吧,或者她也会伤心,因为不想让妈妈生气。” 我看到面试官这时候很赞同地点点头。

    “那你了解的多,还是不了解的多呢?”

    “大部分了解吧。”

    “你以前大肚子怀宝宝的时候,有想过你怀的是男孩、女孩吗?别人怎么说的呢?”

      “那时候有些说是男孩,有些说是女孩,我说男孩女孩都好!”

      “你想过你怀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想我怀的肯定是个努力的、开朗的、乐观的、勇敢做自己的小孩儿。”

      “你想过你的宝宝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吗?”

      “没想过。我的宝宝的未来是她自己决定的,不是我说了算啊!但是我一直都相信她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而且我永远支持她。比如她想要以后做个女王,我相信她一定会实现。你知道我的宝宝现在就很厉害耶,舞蹈五级、学习进步奖、跟妈妈共情......” 我吧啦吧啦的。我以为我这一通,她肯定感动坏了,因为我自己都把自己感动了,面试官表情依旧很严肃。也可能她学到了我刚才面试的表情。

    “那你觉得你要给她上个什么课来让她实现吗?

      “我觉得她只要做好自己每一天的事情,就好像出发在这里,走到那里就可以成为女王,她只要一步一步地做好每一步以后就可以成为女王。我了解到的很多女王就是这样勇敢做自己最后成为女王的。”面试官若有所思。

      “你有什么问题问我吗?”

      “我想问什么样的妈妈在小朋友看来是好妈妈?比如什么都可以做、电视永远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吃的就是好妈妈吗?”

    “不是的,” 面试官调整了下姿势,你可以跟小朋友说看电视要看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这样才是。还有吃东西,有些糖吃了真的会牙疼,我上次就是吃了糖牙疼了。好,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你要记得我刚才跟你说的话呀!”

      面试结束了。

      这以上这段对话中,女儿和我谈了很多关于“感受”的话题,从她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开始,我就经常问她:你的感受是什么?告诉妈妈你的感受,高兴的、生气的、伤心的、不开心的、紧张的...... 我跟她说,每一种感受都没有错,就好像电影《头脑特工队》里,大家总想把不开心的感受驱逐开,后来发现她还是会出现,她是我们感受的一部分。武志红说:理解肯定孩子的感受就会帮助她成为她自己。

      那么,如何去理解肯定孩子的感受,那就是“共情”,共情也叫做同理心,我也喜欢叫它“站在别人的立场”,在亲子沟通中,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去感受他的每一种感受,无论它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的。

      我很开心,女儿越来越去考虑“感受”,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感受,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她会经常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相信,她会成长成为她自己。

我是二木大,爱阅读、爱写作、爱瑜伽;陪伴7岁女儿慢慢长大。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带来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孩子共情沟通几年后,我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