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父辈剧本的怪圈

听《十点读书》,一篇文章吸引了我,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曾经的我,看到了已经八十多岁的爸妈,看到了如今已经工作的孩子,深有感触。

一、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从一则视频说起,获得七百多万点赞的视频,只有简单的几句日常。题目是《有对不扫兴的父母,有多爽》:

大晚上的,想吃冰棍了,一起下楼去买冰棍吃;心血来潮,画了奇怪的妆,不会被吐槽,不会觉得奇怪;带他们到外面吃好吃的,不会被说浪费钱,不会被教育,大家都很开心。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不狗血,不猎奇,很平常,却俘获了众多网友的心,不能不令人思索。

首先,这则视频戳中了众多做儿女的心,显示了他们想要获得的认同。

其次,这则视频赤裸裸的地呈现了众多家庭亲子关系的尴尬,两代人思想上的鸿沟,让和谐的家庭氛围成为奢侈。

二、看见

这篇文章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的看见与觉醒。

首先说看见。

我在其中,看见的是我的父辈。

曾经的我,也是现在的小孩,总是与父母之间有着很多的不理解,不和谐,不同步。虽然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我没有勇气说出来,但是,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总是有诸多的不如意。

我总会义愤填膺地腹诽,觉得父母的做法不能令我称心。

比如,下雨天,别的小孩朋友都穿着雨衣,我没有。过年了,别的小朋友都有两身新衣裳,我却只能穿哥哥姐姐拆洗的棉衣。我没有新文具,新书包,我与别人格格不入……

至今还记得那个哭泣的小孩,因为没有新衣服而蜷缩在邻家的炕角落泪……

因为下雨天没有雨鞋,又不穿母亲取出来的棉鞋,而被母亲戳着额头指责犟牛……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些面子工程似乎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会刻骨铭心。

敏感的我,当时的心里满是对父母的怨怼,为什么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情绪一直埋藏在心底,我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农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自己工作挣钱,想要什么就能买什么,不再委屈自己。

可当自己工作了,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才知道,生活的艰辛一言难尽。哪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需要钱,水费电费需要钱,孩子的衣食住行需要钱,父母的孝敬需要钱,人情世故需要钱,租房买房需要钱……

这些杂七杂八算下来,一个月的工资捉襟见肘,哪还有富裕的钱让你随心所欲。当初的梦想欲念只能深藏在心底,压抑着,克制着,逐渐地就变成了曾经的母亲。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不花的就尽量节省。孩子随心所欲的欲望也被我生生拒绝。直到现在,孩子还会说,当初谁谁谁有那什么玩具,他也想要,我就是没给他买……

成年后,当了家生了小孩的我,终于看见了当年的母亲的无奈——

诸多生活的必须面前,一切奢侈的欲望,只能免后,一双雨鞋不买可以,但孩子的学费不交,孩子吃不上饭是万万不行的。

何况,当年靠公分生活的父母,要养活我们姊妹五个,谈何容易!

至今,常常设身处地,将自己放在父母的角色去想,每次,都会有深深的触动,都会由衷地产生佩服的情愫。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子孙。

我终于看见了父辈生活的艰难,也深深地理解了他们的无奈。

因此,现在每次给父母买了东西,他们责怪我乱花钱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深深的刺痛。从那样的艰难境遇里走过来的他们,怎么会接受我们的如此“铺张浪费”“大手大脚”?

三、改变

说起我与父母的故事,不由也会想到我与孩子的关系。

曾经的我,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也变得缩手缩脚,精打细算,养成了像父母一样勤俭持家的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之间也会出现代沟——

他花钱我看不惯,有的钱我认为根本不值得,可他就是坚持。有时,甚至我还会责怪他。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越南机场,为了一碗45元的面,我发了脾气。孩子也没吃成。

好在孩子们都还懂事,都还算有教养,会耐心说服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节省了,想买什么就买,想吃什么,别心疼钱……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扫兴之后,我终于逐渐接受了孩子们的做法,想通了他们的劝慰。

现在,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家庭聚餐,到饭点搞家庭团建。我也从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到了其乐融融的快乐,看到了和谐温馨的美好。

四、希望

就像那篇文章的最后,作者说的那样,扫兴的父母都是“穷怕了”的一代,他们经历过生活的不易,要理解他们,需要用耐心“看见”他们曾经的艰难,如此,才会释怀,才会不觉得扫兴,才会有深深的“心疼”。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与时俱进,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看见父母的伤痛,如此,亲子关系的和解将指日可待。

所幸,我看见了父母,也被孩子看见。

我理解了父母的扫兴,也不再给孩子扫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出父辈剧本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