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书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半个月前,文友小红姐姐问我:有高规格的评弹汇演票,你要不要?我一看发过来的节目单,简直就是惊诧了!连说:要的要的!小红姐姐说,我就知道你喜欢,所以来问你!

     那么多的名家响档齐聚,吴江人真有耳福!

     昨天早早吃过晚饭,和先生一起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听“说书”。我们苏州人,听评弹称之为“听说书”,评弹演员称之为“说书先生”。曾经,听说书是江浙人最喜欢的消遣,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弦索叮咚声。那时候的说书先生就好比现在的电影明星,是很吃香,也是很赚钱的行当。但是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各种传统曲艺节目,包括苏州评弹都没落衰退了。

    这些年,各种传统文化都逐步重新得到重视,苏州评弹也经过扶持又重新开始焕发生机。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所有的演出都一样,越是腕儿就越是排在后面,越是先出场的,就越是小字辈。只是在看到这三位后起之秀的时候,作为老书迷的我,心里是凉凉的。演员不比别的行当,这三位后起之秀,实在长得有点对不起观众。不信看看那些名家响档,哪个不是光彩照人风姿绰约!

    陆锦花的《情探》是经典曲目,在“唱吧”等ktv点唱都可以找到。现场版真是婉转深情,绕梁不息。

图片发自App

     黄海华和张建珍的《庵堂认母》。张建珍是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那段著名的评弹《秦淮景》的幕后主场。

图片发自App

      徐惠新一出场,四邻都有老听众感叹:老啦!当年徐惠新说《秋海棠》的时候,那是何等的英俊潇洒啊!转眼,已过花甲了!当他下手的张敏看得出是青年演员中的后起之秀,只是,才这般年轻就任由自己胖成这样,这坐在台上也太对不起听众啦!

图片发自App

王池良和吴静,到底是老演员,说表清楚笑料频出,真是精彩纷呈。

图片发自App

      毛新琳和高博文。高博文是上海评弹团的团长,书迷们称之为“糕团”。讲真,糕团也老啦!年轻时候,真是偏偏佳公子!

77岁的金丽生宝刀不老,嗓音依旧宏亮,台下的书迷沸腾了,简直就是一句一个彩!

图片发自App

吴新伯出生评弹世家,父亲吴君玉是著名的评话名家,母亲徐檬丹是著名的评弹作家。

图片发自App

     唱大轴的,是三位牡丹奖得主,袁小良王瑾夫妇和陆建华。牡丹奖是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三朵牡丹并蒂开放,美不胜收。

    演出于9点半结束。回头一望,演播厅里的上座率不过半成。如此精彩的演出,如此华丽的阵容,却是如此惨淡的票房。且这些观众全部都是赠票,实在让我感叹不已!当然,其中不乏从外地赶来追捧自己心中偶像的书迷。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因为文化可以传承,可以发扬,但是观众却因为断层而再也无法延续了。昨天我在剧场看到的,都是白发苍苍,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绝无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坐在我们旁边的是先生的一位退休同事,那老同事八十来岁了,诧异地问:你也喜欢听书?先生指指我:老婆喜欢,我陪她来的!老同事对我看看,说了两个字:难得!

     传统戏剧要扶持,要发扬,我觉得当务之急,还是要培养年轻的观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