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简单说是一种技能,但写作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能。写作,关乎一个“人”重要而特殊的“内在”的成长与发育,是“人”隐性而重要价值的核心体现。写作的发展应该伴之以一个重要的人文意义上“人”的充分构建的过程。一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绝不仅仅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活做一种职前准备。“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中的硬道理。良好的教育,将人内在而重要的价值呼唤培育出来,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为其构建丰富而深广的内在世界。基础教育的核心是立“人”,而非职前教育、技能培训。
重“技”而乏“人”。对“人”的忽视、无视、鄙视,将写作简单孤立锁定在应试得分与技能技巧的狭小范畴,多少年在这个范畴里衍生筹措,无视完整意义上“人”的发展,这是教育之误;同时也贻误了与“人”有着内在深广、须臾不可分离写作的发展,这也是写作之误。而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的是:真实内在的写作,本身便构成了深入、鲜活、富有价值的教育。
中学写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目前,中学写作状况的主要困境,可以概括为:两种状况与三个特征。
两种状况:其一,教师无为与学生自为;其二,有所讲求与收效不大。
(一)教师无为与学生自为
现实中,主要表现在教师无为与学生自为两方面。写作教学一方面很难建立起一套逻辑严密、逐层推进、为众人所普遍认同的能力推进体系。因此,一些老师常常因为教学上没有具体明确的操作流程,而将写作教学基本放弃。另一方面,写作教学对老师的进入度与创造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老师因为自身难以达到要求,也便自然放弃了。教师无为还表现为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靠简单解说作文要求,靠学生的范文维持写作教学。于此过程中,主要是关注学生在应试作文中所犯的错误,教学的侧重点在规范与适应命题要求。当然,在现实教学中,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写作是人的天赋,而天赋不可教。一些学生写得好,也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天赋使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如说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涉及到教师对写作的理解与认知,这些都在“教学”中发生着内在而深入的影响。学生于此过程中,逐渐在形成自己的写作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形成自己的写作实践。再有就是一次次给出的分数,也都是我们鲜明而确切的写作态度,甚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写作教学。
凡此种种,都是教师的“教”。至于我们在阅读中过程中,也不可能不触及作家与教师自己的写作观,一位教师想绝对的脱离开自己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学生而言,写作总是语文测评的大项目,分值不小,学生不可能像老师那样可以“置身事外”,所以,学生一直处在各种“应对”之中。得意与失意、彷徨与苦痛,都在学生自己的心头默默经历与完成着。
(二)有所讲求与收效不大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讲表面化的方法;其二,讲功效性不强的思维。
先说讲表面化的方法。重视表面化的、流行的、大众化的写作方法的传授;重视与提升分数直接相关联的写作方法的传授(获取高分的方法亦有层级,对更内在的高分方法,我们的认知尚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写作观就是为了获取高分,热衷于所谓“一写就灵”的写作模式,热衷于基于阅卷经验与阅卷“秘笈”而诞生的方法,热衷于对流行的、时事性材料的直接使用。再说讲功效性不强的思维。关注到了思维在写作中的价值与作用,这自然是时代重要的进步。但思维的充分发展得益并依托于诸多方面,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并非仅仅依托于基于一般社会认知经验与常识的思维导图,就能有效解决学生写作中思维展开不充分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人文思辨,就是强调师生不被天经地义的那些人与社会的既成性结论所长久压制与困缚(当然,这种压制与困缚常常是自我不知不觉的);就是以思辨的方式,完成人内部世界的不断被打破;就是帮助人不断走出柏拉图所言的认知的洞穴,走出自身的有限;就是以不断自我更新否定的方式走向开放建构;就是由此而获得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成长。思维品质的提升本就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重要且为我们忽视的是,在思维打开运转的过程中,因为师生的积累狭窄、视野有限、认知判断事理的综合性素养弱,因此强调的思维往往因为无必要充分的支撑,思维不能够在更内在的认知层次上、更宏阔的视野格局中运转,常常收效不大,往往流于空泛。所谓的新思路,还是写作一些小技巧的花样翻新,而非学生认知上的新突破。
除却上述的两种状况之外,中学写作面临的主要困境还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简单应试化倾向明显。
第二,学生作文中有质量、有个性的作品少。造成的原因是,中规中矩,以求“保险”,还有就是长期以来简单直接的考场“应对”型作文的要求,弱化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包括丰沛敏感的感受力与自我的表现力。
第三,对于高分考生的指导不够。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时期是在重复一些基本的写作常识,这些常识对于一些具有写作潜能、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便是一种从小到大、习以为常、似是而非的“老生常谈”,对他们内在的写作促进性意义并不大。
造成困境主要成因分析
形成中学作文困境直接的成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语言素养构不成内在重要的影响与建构。
对写作而言,语言毕竟是写作最直接的呈现与最重要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与语言的关系,大体便可以映照出他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写作的亲近与理解,也是从对语言的亲近与理解开始的。我们如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究与观测一下,看看学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自身是否能够与语言建立一种亲密的、特殊的、个人化的关系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核心的一个亮点是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正是在与思维、审美、文化发生内在自然深度的关系中——即在内在真实的生命成长中——学生才会渐渐诞生自己的语言信仰,真切而内在地理解语言与一个完整意义上“人”的紧密内在关系。语言是一个“人”思想与精神的疆土,语言的完整,即一个“人”思想与精神的疆土的完整。语言的格局与规模,恰恰是一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标志。但在我们不少的课堂中,师生与语言这样的深度的相处是远远不够的。“相处”是不慌不忙的,“相处”是彼此的步入,是相互的呼唤、触发、共生,亦是在学生感知、理解、发现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感知、理解发现自己的过程。让语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内在密切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中,也有一些语言的实操性训练(实际的教学状况中,即便是这样的语言实操性训练也不是很普遍),但语言的实操性训练往往还不足以建立语言与人的这种深度的自我关系。究其主要原因,这样的实操性训练,是谋求的、外向的、迅捷的、迎合的、炫耀的,从更内在的意义上讲,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是无瑕是拒绝是无需诞生一个“我”的。甚至是与“我”对立的。这样充其量就只能是词汇、句式外在技能上的一些提升。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对语言进入性、感悟性都不够,长期以来,学生书面语的表达基本是依托口语来完成的。
还有一种有偏差的认识,以为语言素养在使用中就可以自然成就。语言素养的得来自然离不开使用,但并非使用必然转变为素养。无意识、重复性、不自觉,甚至是厌弃违心过度地使用语言,对语言本身便是伤害。语言素养是在自我充分彰显、充分实现的过程中,在完成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一个主体意识活跃的“人”与语言构建起一种特殊性、个体化关系的时候逐步养成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必要的“量”才具有成长的意义。
造成中学作文困境根本的成因,是我们欠缺内在阅读。所谓的内在阅读,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深度步入。基于语言的、以文字为依托为凭借的深度阅读,讲求沉浸,即人坠落其间。文字自然是信息的符码,但在优质的作品中,更是作者内在世界的重现与塑造。斟酌,掂量,有丰富的心智活动。阅读文字,亦需我们激发自身的创造,这样才有可能步入作家的心魂与思想之中。2.充分对话。在无拘无束、自由丰富的深度步入作品之后,一切都变得松软而富有弹性,这样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才能充分深入,不忙着轻易地下结论,让作品里的“光”漫射出来。在这样的对话中,人的内部世界才开始悄然复苏并成长。3.丰富诞生。在一切都变得自由而柔软的时候,人丰富的直觉力、探触力、感知力、思考力、建构力才能充分活跃起来,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内省,打碎、重组,诞生等复杂且重要生命活动。4.自新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进入,更是一种离开,即完成一种自新。阅读也是一种遇见,在充分的遇见中见到更开阔的世界,在更开阔的世界中,重新衡量审视自我与“外在”的关系。
写作的根本依托是自我生命的逐渐觉熟。当一个生命哪怕仅仅在某一个微茫的小点上拥有了真实的理解与判断,发现与思考,这就具有了不吐不快的充分可能。从某种更为苛刻的意义上讲,没有生命的自我“觉熟”,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自我写作;我们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就是模糊的、隔膜的、不确定的。写作从更内在的意义上讲,是确认自我生命与大千世界的一种关系。写作从来不是孤零零的事情,写作,核心依托的是成长。
王栋生老师说:“让学生看到因为写作,个人思想情感的发展。”写作是一种成长;任何人真实的成长很难普遍化,逻辑化,这是写作课难以逻辑搭建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人的成长自然是多方面带来的,是无限丰富的,但就社会成本与人的成长成本而言,不得不说,阅读以其安全、省时、高效、成本低廉,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而且阅读带给人的成长性意义、扩充性意义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阅读是见到,人自然地与更开阔的世界诞生了关联。
就此,作家毕飞宇也说:“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是位才华横溢的读者,他(她)拥有无限渗透的理解力,他(她)有能力通过自己的阅读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形成共情,事情往往就简单多了。在我看来,一个中学生,如果他(她)学会了‘初见人’,他(她)能看见‘别人’,他(她)的内心能自愿地容纳‘别人’,他(她)稚嫩的小心脏能够旺盛地分泌恻隐之心、悲悯之心,那么他(她)就是成功者。”这样,写作就与阅读,形成了表面看是以语言文字为联系的、其实是构成了以成长为核心的更为深广内在的一种关联。从这个意义上,写作几乎是天天在讲的,因为成长应该是天天发生的。写作绝非几节技能课就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打破困境的提升策略
打破现阶段中学作文的困境与僵局,就不能简单将作文陷落在“技法”的传授中。从某种更真实的状态下,这些“技法”亦可认为是写作的一些基本性常识。我们有必要将作文的提升与发展与一个完整意义上“人”的构建自然内在地关联起来。人与文一旦发生深度勾联,走向共同发展,我们期待的中学作文生姿活跃、创意无限的局面,必将到来。因此,对“人”有内在而丰富的关注是打破中学作文困境的必要举措。师生是生命发展的共同体,亦是写作发展的的共同体。以下九条建议,分布在四个层面上。
(一)写作的重要条件自然且充分诞生,特征是整体的“人”都在发展中
1.重内在阅读。内在阅读,特别强调的人与文发生深度关联,人与文字相浮沉,与作品中的“人”、与作家、与自己的相遇,在阅读中获得综合性成长。于此过程中,师生逐渐获得对文字的信仰,相信文字关乎人的思想、精神、尊严等重要人文特征,自我也由此获得了重要内在的发展。
(二)写作中自我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勃然而动,不吐不快
2.重指向自己内心的表达。即强调将笔指向自己的内心,写自己真实理解到、体验到的东西。张永禄先生谈写作说:“第一条黄金法则是‘写你熟悉的,写你知道的’。写作作为审美体验而非认知,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通过文字展开自我对话,释放内心隐秘的情感,点燃写作的激情,这是写作兴趣激发和写作内驱力释放的不二法门。”将笔指向自己的内心,就会有意识地关注、梳理、整顿自己的内心,这样一来,人的内部世界,就会被写作进一步激活;而人内心的徘徊与瞻顾,深思与面对,这又是一切佳作得以诞生的核心生命基础。
3.重师生内在生命体验。从根本上讲写作是自我生命里冒出来,长出来,而非外在压出来,逼出来的。生命感受与生命意识是一个健全的“人”内在磅礴细微的世界,所有的“外在”都要在这个自我的“系统”中得到应验与检省,进而获得“思想”。内在的生命体验,将决定写作是否真实启动,是否独特,是否深入,是否具有个体遭遇中所普遍蕴含的群体性意义。不欺瞒,不伪饰,担荷一个个体生命应有之痛,应有之思,是构成一切佳作的核心基础。
4.重师生内在的精神成长。从写作的意义上讲人的精神成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精神成长是完整意义上“人”的成长的必由之路。精神的崛起是“人”站立的重要标志。“人”出,而后“文”乃出。“人”的坍塌必是“文”的坍塌。其次,在精神的建构与成长中,一个人从心底涌现斟酌而出的文字,一定会有个性价值,其文字的质地与气度都会由此而发生内在而深入的改变。文字,是精神的骨骼。再次,在师生共同的精神成长与发育中,我们才得以见到肉眼无法见到的更开阔、更壮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构成了我们写作阐释表达的丰厚内容,也会逐渐变为我们重要的自己。
5.重不断扩充师生的认知视野。视野,不仅为认知、为判断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会因为空间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认知的档次;而认知档次的改变,便会改变我们生命的境界与格局。封闭师生认知的空间,不讲认知的视野,躲在狭隘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形成许多认知上的遮蔽。在层层遮蔽中,自然无法获得真知灼见,也见不到更开阔壮丽的世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写作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状况,文章核心判断就毫无新意,甚至还可能错讹百出而不自知。
6.重内在真实思考。将思考的位置放在这里,绝不是说思考不重要,而恰恰是为了突出思考真实的价值与作用。因为,真实的思考展开是有条件的。首先不出自自我内在价值判断的思考是假思考,是浅思考,是附庸型思考,是谋求型思考。脱离开自我真实生命体验的思考,不具有思考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其次,在简陋狭隘的认知视野里,也会严重损害思考的程度与质量。
以上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都在讲“人”的充分发展,因为“人”的充分发展必然会带给“文”深入内在的影响与改变。下面第三个层次,重在讲我们的写作如何在不损害自身的状态下,与考试形成必要的对接,以满足学生升学深造的现实需求。
(三)如何在保持良好的自我的状态下,谋求写作高分
7.重在真实表达愿望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考场写作策略。中学写作,不能也不应回避考试。但我们在应对考场作文的时候,是“一心往外”的,我们很少顾惜自己,我们甚至认为一篇考场作文如果关注了自我,必败无疑;我们一心追求的是符合,是尽量迎合满足我们认为的命题的愿望与要求。这些状况的产生,与我们的阅读能力、认知视野、认知能力等都有关系。现在不少作文命题是为考生留有空间的,是希望考生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命题有相遇的。我们充分关注到自我真实的表达愿望,我们的笔就具有了丰沛而不干涸充分的可能性;于此基础上,如若我们寻求到与考场命题内在的衔接与关联,我们的写作就会脱颖而出。这是笔者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寻求到的高分之道。
8.重在充分促成学生“人”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谋求高分。为学生谋求高分,自然是无错的,但在如何谋求上高分,做法却是千差万别的。充分促成学生“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自然包括知识、能力,但心灵、情怀、精神、思想、识见、器宇、格局等,亦都是“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充分发展起来,从写作的角度而言,学生的才、学、识便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人”具有了灵活地、丰富地应对一切作文命题的充分的可能性。
(四)对我们教师指导作文的建议
9.重在教师自我生命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学生的写作途径。
我们教师应该在自我生命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学生的作文写作途径,带给学生写作充分的可能性。于此过程中,既实现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命成长,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路”。此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从根本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因关乎“人”内在丰富的“内容”的形成、调取、统整,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内在的、更具创造性的要求。教师自我生命的完整,即是作文教学的完整。面临师生生命性的建设,更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建构学生的写作途径。其二,从应试的角度而言,一道作文题目,首先考查的不是学生,我们教师亦需要生命充分的成长与壮大。这样,我们教师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才有可能为学生冲破局限、改变困窘,超越平俗,实现自我,提供丰富有效的可能性。
如若我们总是一味沉溺、满足、追求在对“技”的总结与探索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人”这一要素在写作中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那我们对于写作的认知必然会很受限制。那么,我们期待的朝气蓬勃的写作局面,就不会真实实现;当然,与此相应,朝气蓬勃的“人”也不会充分呈现;当然,“人”与文高度融合、联为一体的新型写作局面也不会充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