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皮囊》,是一本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我是在看完后,才发现这不是一本小说集,而是一本散文集。原来,作者写的都是他身边真实的故事。

《皮囊》,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本段文字来源于百度)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了我,让我在书架上满满的图书中选择了它,是因为我在随手翻阅时,看到了很多人对它的推荐。这里面有知名的作家,像阿来、韩寒、阎连科,也有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除了这些文化圈子里的人之外,居然还有刘德华。而且看这些人的推荐语,都是很走心的话,不是只泛泛地夸赞捧场。我想,这样能让不同圈子的人都认同的书,应该很好看吧。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作者的阿太、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也是我觉得最好看的部分。开篇第一个故事《皮囊》讲的是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阿太是个很牛的人,也是个很狠的人,干什么都果断冷情。比如她把自己的孩子扔到水里学游泳,差点淹死也不动容;比如她切菜的时候太使劲把手指头切断了,也不过是很冷静地“哎呀”一声,由着家里人慌乱,她自己倒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阿太没有文化,却常常说出一些文绉绉且深刻的话来,比如她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作者最后明白了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这篇《皮囊》是全书的灵魂,也点出了这本书取名《皮囊》的原因。

后面的两篇文章《母亲的房子》、《残疾》,讲的是作者和母亲、父亲的故事。在《母亲的房子》里,我们跟着作者慢慢了解了母亲为什么执着地要建一座四层小楼,也体会到母亲的隐忍、执拗,最后理解了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在《残疾》里,我们和作者一起,看着父亲在中风残疾后假装的坚强、无望地坚持,当作者躺在逝去的父亲的床上,无声地哭泣时,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小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只是我感觉这一部分,远没有前半部分打动人心,少了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多了些自我装饰。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已经上了理想之岸的人,在俯视着他生活过的小镇,他过去的小伙伴,那些有着这样那样性格缺陷的人,曾经或仍在生活的苦水中挣扎的人……虽然带着悲悯之心,字里行间却也难掩一种成功人士的优越感。

总之,这还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作者在后序中写的一段话我很认同,他说:“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