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3钱学森之问与崔光佐之答

图片发自App

很喜欢这个题目,特别想看看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深度对话?于是特别调课想看个究竟!镜头对准到西航三校西区大多厅,这里正在进行的是西航三校名校+联合体教学活动暨西航三校第18th届桃李之春活动现场,活动中西航三校的林欢老师以及北师大崔光佐教授分别为二年级的小朋友上了两节风格各异的展示课。虽然知道自己不是数学学科,平日里也读书甚少,但是,依然还是厚着脸皮、斗胆“活跃”一下,当教师这么多年,平日里积累的一点一滴一瞬间,细心地捕捉下来,然后找寻一个点,再慢慢地铺展开去、蔓延开来,最终还是有不少收获,事实上斗胆过来写下点滴还是源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虽然是数学出身,但其主持风格足以让我这位一线教师感受到理科教授独有的文学修养与豁达。

作为外行人我一直在观摩两节课中,教师是如何观察、分析、启发孩子们的?她们使用了哪些不同策略?遗憾的是我看到了学科之间的差异,还是期待专家的智慧点播吧!

舞台上终于出现了两把椅子,对话要开始了.......

马老师作为主持人,他给出了第一个“钱学森之问” 。

“教授您好,您作为博士生导师,您听完林老师的您能给林老师这节课打几分(满分10分)”

多么接地气且真诚的一问啊?教授给出了10分的评价。然而名师团队给教授的评分中,我体会到了老师们的顾忌,小学生的数学重在启发?or重在数学思维训练的培养?一位青年教师也给出了自己类似困惑.........

铃声响了,我需要回班上课了,我期待的对话才刚刚开始,回班的路上想起自己去新加坡海星中学学习时校长所提到的观点: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活动将教学内容分解、融合、再创造,引导学生一步步从感知到感悟,从实验到总结,从理解到运用。到底是重试验还是重总结?期待答案......

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独立解释及理解,正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经历着,体验着不同的人生。我们不求每节课都那么深度精彩,但一定是孩子们喜爱且有所收获的!也许,这就是我眼里的最好或最美吧!

今天有幸再次见到智慧的偶像,虽未听完“对话”所有内容,但听说他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并且问题之间颇具连贯性,因此整场“对话”也是一气呵成,环节之间过渡自然,是一场轻松且值得学习的“钱学森之问与崔光佐之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4-13钱学森之问与崔光佐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