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的太空竞赛,竟是两位囚犯的神仙打架。 - 草稿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当我们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时候,

应该不会想到人类可以征服太空。

虽然距离星际殖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毕竟人类还很年轻,早晚会离开地球出去走走的

就像成年的我们都会出门闯荡。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当年帮助人类首次探索太空的两位先驱。

其实航天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战争对火箭的需求。

二战时,武器的先进程度取决谁能够将炮弹打的更远。

就像隔壁熊孩子买的玩具枪,一定程度上,射程和枪管的长度成正比

一开始,人们的思路也是通过加长大炮的炮管,以便让炮弹在出膛之前获得更多的动能。

可是这种外形夸张的超级大炮造价高昂且不太持久,打几炮就废了。

最先打破这种固化思维的是德意志的黑科技

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游戏中看到的V2飞弹。

这种武器在1944年突袭伦敦的首秀便震撼了盟军。

不过还好,纳粹并没有借此翻盘。

随着战争进入尾声,美国和苏联都想更多的继承纳粹的科技遗产,增强自身的实力。而V2火箭总设计师冯,布劳恩就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香芋


作为纳粹的党卫军少校,他真正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不是战争。

经过冯卡门和钱学森的好心劝说,调转山头前往美国。


但是二战的惨烈让美国民众有些抵制纳粹科学家

那时冯布劳恩离航天最近的时候

就是在迪士尼给小朋友讲讲故事



而另一边姗姗来迟的苏联,

只找到美军挑剩下的破铜兰铁

看来该是那个男人登场了

他就是本期的另一位主人公,谢尔盖·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的一生可以说全部献给了航天事业


25岁就是苏联火箭研究小组的负责人


但是运气不好在

大清洗期间

因“滥用国家资金”搞火箭技术

被扣上“群众敌人”的帽子

在西伯利亚监狱劳动改造了七年

期间还被殴打至“下颚骨折”

不过,当时苏联没有人比他更懂火箭了

正好本次V-2争夺战中苏联的失利,

让科罗廖夫得以摆脱厄运,

他被转到特种监狱工厂

以囚徒的身份开始火箭的设计

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

为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的神秘感。

信息保密

他的功劳不会被任何人知晓

不过本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在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下

依旧投身到火箭研究里



同时,随着二战的结束

铁幕落下,

战场转移到了因意识形态不同的阵营对峙上。

新的战争逻辑让科技重要性取代了人。



双方在1951和次年先后试爆了人类目前掌握威力最强的武器——氢弹

不过第一颗氢弹的重量

是当初小男孩和胖子的十倍以上

普通的轰炸机已经无法满足互相伤害的需要

强力运载火箭成为了双方博弈的重要砝码

冷战期间的太空竞赛开始。



竞赛的第一回合是比谁先把卫星送上太空



美国此时还为政治正确的问题对冯·布劳恩小心提防

赫鲁晓夫

认为可以通过和平竞赛战胜资本主义

虽然这种和平竞赛只是用在炫耀国力的“面子”工程上

但太空竞赛同样也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较量

一切都要赶在美国前面

他大力支持了科罗廖夫

火箭研发工程在暗中紧锣密鼓的展开


由于飞出地球需要摆脱引力的束缚

飞行器必须达到每秒7.9km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宇宙速度

是音速的20倍

当年的v-2火箭只能达到音速的四倍速度

也就是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五倍

火箭的动能又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想飞上太空

起码在之前的基础上提高25倍的性能


简单的加25倍燃料。

火箭又会因自重太大而无法摆脱地心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科罗廖夫决定给火箭做个瘦身计划

他先是将火箭分为两级

每级都由单独的发动机和燃料

燃料耗尽自行脱落

下一级发动机继续加速前进

在减轻重量后

获得更快的加速度

但凡事又有两面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预设难度

火箭却太长

气动稳定性差

也就是准头不够,容易打偏

这个技术难题六十年前无解。

又要和冯·布劳恩争分夺秒

所以他把发动机捆绑在四周

火箭从细长变成了矮胖

虽然增加了一些阻力

但胜在稳定性好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多级火箭R-7

它周围有四个火箭助推器。

挣脱地心引力后

这四个助推器便会脱落,让核心火箭飞向目标。

因助推器脱落时对称

形成的十字漂亮极了。

后人也将这种分离称为“科罗廖夫十字交叉


今天的气象预报和移动互联网都离不开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通过r-7将人类第一颗卫星重83公斤的“史泼尼克一号”送上了天

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96分钟绕地球一圈

同年11月3号,苏联载有小狗“莱卡”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科罗廖夫的锦上添花,

对美国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这次成功可把美国人吓得不轻


苏联人能送卫星上天

就能轻松把核武器

跨过大西洋

送到美国本土 


每天顶着大伊万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美国按说挺先进的国家

为啥没能先苏联一步发射卫星呢?



因为他们始终认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必须百分之百美国造

没有“二等公民”什么事。

甚至冯·布劳恩想试飞一枚火箭,

美国国防部还要派人来检查以确保里面没有人造卫星。

不过美国海军用十倍预算制造的先锋号起飞两秒后原地爆炸

这才让冯·布劳恩获得了放手一搏的机会

顶着巨大的压力

他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木星C”火箭就被打造出来。

1958年1月30日,

火箭载着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顺利进入太空。

当晚,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白宫为冯·布劳恩亲自颁奖

之前还被嫌弃的纳粹战犯成为了美国最家喻户晓的明星

不过由于起步太晚这次的卫星只有九公斤

推力也不足r-7的十分之一

首次竞赛,美国落败




很快新的一的回合开始了

虽然发射卫星是美苏之间为了在军事技术上压倒对方

进而证明自己的社会制度更优秀

但是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的愿望都是让人类飞出地球

1958年NASA成立

苏联也制定了载人航天“东方计划”

由科罗廖夫挂帅

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2号,是第一个到达月面的人造物体。

时机刻意挑选在赫鲁晓夫访美之际

赫鲁晓夫在香肠工厂向美国人自豪的讲道:做香肠你们行,航天你们不行。


61年4月12日,经过一番严密的筛选之后

“东方一号”载着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

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

在完成史无前例的太空飞行后

苏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并授予无数荣誉

加加林出现在各种媒体海报上

并被载入史册

截至加加林上天,科罗廖夫已全部拿下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和载人飞船这些重要节点的“三连冠”了。

虽然23天后美国的谢泼德也坐着火箭飞上了太空,

但人们只会记住第一名

而彻底忘掉第二名

第二回合太空竞赛美国再次落败

出于保密原则

当年科学界向苏联询问设计者是谁

赫鲁晓夫回应;是全苏联人民

科罗廖夫却无心抱怨

因为经苏联专家讨论后

决定优先发展导弹

他为登月计划设计的n-1运载火箭

得不到资金支持而一再搁浅



你方唱罢我登场


胜利的天平马上向美国倾斜

1961年,刚刚走马上任的传奇总统约翰·肯尼迪向全世界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10年内要将美国人送上月球!



他向美国人动员演讲说道:我们选择十年之内登月,不是因为他太简单,而是因为他太难

并呼吁美苏联手探索太空

苏联为保持神秘感拒绝了邀请

阿波罗计划是迄今为止,发起过规模最大的科学探索计划

政府直接雇佣的就有上百家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

两万多科学家和四十万人

间接参与者数不胜数。

甚至“阿波罗计划”中止后,

社会消化不掉庞大的人力

北美直接多了好几千开出租车的物理学家。

由于人民支持

政府每年掏出百分之二的国民生产总值来推动

“阿波罗登月计划”



由于火箭性能的每提升一点,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绝大多的航天计划

都等发射成功,

再设计和制造下次需要的火箭和飞船

这样做的好处是成功率极高。间隔的时间也会很长

比如苏联的东方计划,我国的神州计划。

而”阿波罗登月“

采用的研发模式完全不计成本

一号火箭在发射,二号火箭在测试

三号正在组装,四号的零件就在路上,

每一枚火箭的发射间隔只有半年

一个环节出错,全部推倒重来!

国力强大才可以这么任性。

虽然极度浪费,

却是在短时间赶超的最好方法。

这种将全社会动员进来的科研项目

现在的美国肯定是做不到了



冯·布劳恩坐镇马歇尔太空中心

亲自统筹从火箭设计到登月细节。

再加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美国的航天技术很快超过了停滞不前的苏联

1967年,他更是设计出了史上最重、推力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土星5号

这个高110米,重三千多吨比足球场还大的巨无霸一共发射过13次,十三次成功。

人类在火箭技术方面至今也未能打破这个瓶颈

18年SpaceX发射的“重型猎鹰”只是现役运载力最强的火箭,但其能力不足土星5号的一半。



1969年7月16日

肯尼迪航天中心

土星五号载着阿波罗十一号和人类五千年梦想飞向月球

火箭发射的推力,

给附近造成了极强的地震感

也无法阻止民众的热情观摩。

二十号

历史性的一刻。

阿姆斯特朗

在六亿多双眼睛的注视下

从阿波罗飞船走下,登上月球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但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的冯·布劳恩正志得意满

科罗廖夫却撑不住了

1964年无条件支持航天计划的赫鲁晓夫,被由他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政变给推翻了

新上任的苏共最高领导人醉心核武器,对登月兴致缺缺

而且苏联历史上从没有经历过市场竞争,

各种不靠谱的粗枝大叶。

产品的质量没有保障,资金短缺,高层之间激烈的政治内斗。

纵然科罗廖夫再心有不甘,

现实也让他举步维艰。

他是多么羡慕他的对手冯·布劳恩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火箭和设备

每一部分由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设计完,剩下的就交给给波音、北美航空、道格拉斯飞行器以及IBM这些大公司。

政府要求的质量是三,

这些公司为保证自己的环节不出错就要做到五

从制造到装配都有严密的质量把控

科罗廖夫这边却要亲自检查每一项产品是否达标,往往一个通讯设备都要返厂好几次。


而美国为了保证38万公里之间的地月通讯稳定,

对讲设备是由摩托罗拉公司提供和校准的

这家伟大的公司今天已不再独立存在。

同时,没日没夜的操劳也让科罗廖夫落下了浑身毛病。

1966年1月14日,59岁的他在医院在手术时,由于当年下颚在服役期间曾被殴打变形,无法吸氧抢救,不治身亡。

即便在最后的岁月里,他依旧完成了对联盟号宇宙飞船和礼炮号空间站对接的理论研究。

16日苏联在莫斯科为他举行了国葬,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他的名字,他的功绩死后才被世人所知晓

科罗廖夫的去世也让世界明白了为什么连洗衣机都造不好的苏联专家

却能在航天领域一直压制美国

冯·布劳恩也明白了,原来他的对手一直都是一个人啊。


不过苏联失去了科罗廖夫,美国也失去了威胁

当冯·布劳恩的火星计划被尼克松总统无情否决时

这场振奋人心的竞赛也就画上了句号。

我们回顾这场竞赛的时候。

虽然耗资甚大,

但回报依旧远大于收益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

小到尿不湿、保温包和游戏手柄

大到移动通信、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

都是那个年代催生或者真正发展起来的

而且空前绝后的阿波罗计划

费用也只不过是美国越南战争的零头。


航天科技代表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平,

他的发展同样能带动基础科学的进步

我国民用的1100多种高科技材料中

百分之八十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而研制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

都能“逼迫”电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这种尖端产业链的打造起来看似是个吞金兽

但每次技术的飞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是不可想象的

毕竟生活可不止眼前的苟且




可叹的是那场由两个超级大国发起的太空竞赛

其中的一个已经在地图消失

另一个曾经如此伟大的国家也身陷囹圄。



当年的美国举国有一种拼搏向上的斗志和热爱科学的精神,现在美国人却只关心政治正确,我们要引以为戒!

而前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能带着囚犯身份

在没有人身自由且不为人知的前提下忘我的工作一辈子

这种人现在应该是找不到了

也许,没有冯·布劳恩,科罗廖夫可能还在劳改营。

而没有科罗廖夫,冯·布劳恩就只能在迪士尼儿童节目上讲故事。

他们就是航天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

但他们又比哥伦布和麦哲伦要清楚,自己所做一切对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或许我们的后代可以在太空中自由穿梭

到达月球就像喝水一样简单

但历史依旧会记住那些先驱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冷战期间的太空竞赛,竟是两位囚犯的神仙打架。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