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爱默生先生说过“思想是行动之父”。这也证明了,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驱动我们行为的是我们的思想这个想法。
还记得保罗·高更的名画《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高更还有很多人都在思考关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问题。哲学家和神学家终其一生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态度与行为、性格和举止、私下的言论和公开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被关注的重要部分。
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我们是什么(内在)和我们做什么(外在)之间的关系。”**,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了公开行为,如果我们希望改变行为,那么就需要先改变心智。”
最开始,由于纳粹对犹太人极端的憎恨和屠杀、恐怖分子在欧美国家的自杀式爆炸等行为,让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们内心的憎恨信念导致的行为。
后来,费斯廷格在1964年提出,“改变人们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反对意见的提出,也就意味着这个问题还需要大量的论证和实验。
当心理学家谈到某人的态度时,他们指的是与人或事物相关的信念和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倾向。综合来说,一个人的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它通常植根于个体的信念,表现于个体的感受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态度能有效的度量世界,当我们必须对某一人或事物做出快速反应的时候,我们对事物/人的感受就会指导我们做出反应。
态度ABC理论的三个维度: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认知(Recognition)。
接下来就会说一下心理学家对于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研究成果。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客(Wicker)提出了“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行为”。比如在道德和贪婪共存的场景中,一般都是贪婪获胜。
「Pic made by Axure」
但是,后来发现态度其实是非常不可测量的,没有衡量标准对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就很难衡量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还得是通过万能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样就可以只控制态度一个变量,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测量态度的影响了。
最近,社会心理学家想出了更精确测量内隐态度(无意识态度)的方法来补充对外显态度(有意识态度)的的测量。
其中一种方法是测量面部肌肉的运动,当被试者在应对问题反应时肌肉会运动。
另一个方法是测量皱眉和微笑。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来衡量遇到问题反应的速度和时间。
通过过去十几年接近500万人的测试,得到以下结论:
内隐偏见普遍存在。(超过80%的老年人得消极态度大雨年轻人)
内隐偏见存在个体差异。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同样,神经学家最近也得到成果:发现当人们进行内隐判断是杏仁核区域的活动活跃较高。同样相关的额叶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当然,影响我们行为最重要的是态度,但除此以外所处的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阿杰增和菲什拜因的研究得到了“计划行为理论”就对我们如何更好的测量个体行为很有指导作用,
其中提出:一个更好的测量个体行为的指标是,了解个体的行为意向和他们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控制感。
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1911)说过“人类文明随着不假思索的下意识行为的增加而提高”。
最终,我们的结论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和行为时互相支持的。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
如果把“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实验室可以使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如果态度与要预测的行为时紧密相关的。
如果态度时强有力的。
以上情况下,我们认为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是紧密相关的。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