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 揭秘成年人读书的三大思维误区

著名的广告公司奥美,曾经做过一段经典的文案,叫做“我害怕阅读的人”,他说:阅读的人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

读书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韩国畅销书作家二志成和郑会一的这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用一个普通人通过读书逆袭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这本书问世以来,受到许多人欢迎。看上去他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阅读的书,但其书名和副标题却满满的成功学鸡汤味。实际上,作者只是通过一个平淡的故事,揭露出成年人关于读书的三大误区。当我们拆掉这三堵思维的墙,书离我们就不再那么遥远。

误区一:读书=花时间,我们没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

和成年人谈读书,我们多半会得到这样的回应:“我一天上班忙得要命,哪儿还有时间读书啊。”是啊,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的时间被工作压榨得分秒必争,这么看来,有余暇时间读书,真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是,我们的时间真的那么紧吗?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在网络上发布过他的读书清单,并表示他基本每年都会读五十本书;被许多人追捧的股神巴菲特,也曾说过他从不看电视剧,除了工作,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更是被称作长着两条腿的图书馆。说起忙,我们能和这些成功人士比吗?

其实,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你面对的是一件你十分热爱的事,或者是一件你打心里确认是十分重要的事,忙就不会再成为理由。

这本书的主人公洪镇洙,采访了10位CEO后的感悟是:成功人士个个都是读书狂。而他采访的第一位CEO,直言:

如果感受不到读书的必要性,就等同于不了解这个社会可怕的生存游戏规则。

是啊,如果感受不到读书的必要性,我们就不会下意识地把读书的优先级靠前,自然也就无法通过读书来实现人生的跃迁。所以,你不是没时间,你只是没看到读书的重要。

你不是没时间,你只是没看到读书的重要性

著名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

所以,在“没时间读书”这个思维误区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对读书重要性的忽视。

但是,尽管我们了解了读书的重要性,但还是会拒绝读书,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很多成年人关于读书的第二个思维误区:

误区二:读书=书呆子,理论没有用!

书呆子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一个人只知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却不会实际运用。这就相当于他只是做了积累信息的动作,却没有实行输入信息和实践操作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人的本质是信息加模式。信息指我们的知识储备,它包含我们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做过的事留下的经验等等。模式是指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信息储备决定思维模式是否有序,继而影响行为模式是否有效。所以,一个读书人之所以为成为书呆子,是因为他在信息储备阶段,没有使用正确的输入方式。

人的本质=信息+模式

我们先通过一张图片来看看大脑对于一条信息的输入机制是怎样的。

记忆的三基信息加工过程(原创图片)

从图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一条信息没有被注意,那么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消亡。而一条被注意到的信息如果没有被复述,它也不会进入长时记忆区。

拿读书这件事来说,大部分人都是一页页看完就结束了信息输入的过程。但我们的大脑具有非常强大的脑补功能,它会在我们看书的过程中,一遍遍脑补我们“注意”和“复述”以及“操作”的过程,于是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看完一本书,我们就实现了知识的存储。所以有的人虽然看过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本书的作者二志成在他20岁的时候,就决定要当一个作家,于是他像一个运动员一样,1天读1本书。七年时间,他读了差不多2500本书,可他还住在贫民区的筒子楼里,欠着400万的债,处境相当凄惨。

2500本书的积累,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的改善。为什么呢,因为他用了错误的读书方法,完美地被大脑的脑补行为欺骗,实际上他根本一本书都没读进去。

真正的读书,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读,不是用大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去实践。

在28岁时,他发现并运用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后来他成为了韩国国民导师,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出版到世界各国。

读书不仅要看,还要动脑动手

再来看看被大多数人称作无用的理论,它们真的没有用吗?

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查理芒格有这样一段话: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论是重要的,而且我们要学会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全部都用上。但人们口中的“书呆子”,恰恰可能只读了某一个领域的理论,并且还没有全部用上。于是,他们成了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却什么都敲不破。

所以,在“读书会成为书呆子,理论根本没用”这个思维误区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对读书方式的误解。真正的读书并不是用眼去死读书,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记忆,用身体去实践。

书中的知识要经过大脑深度加工和实际运用才能成为自己的能力

破除了以上两大思维误区,好像我们就可以愉快地通过读书改变人生了,但实际上,仍有很多人对读书抱着鄙夷的态度,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忧虑影响他们,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成年人读书的第三个误区。

误区三:见效慢=没效果,读书不现实!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一大波靠着读书写作挣钱的自媒体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有的作者一篇文章就收入数十万,有的坐拥千万粉丝变现不愁。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们的光鲜,于是前仆后继,渴望一文成名,实现脱贫逆转。于是,这个看上去没有门槛的自媒体行业,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新手涌入,但每天也都有一批又一批逃兵。

人人都想要成为领域翘楚,这事儿喊起口号来非常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像网上吹嘘的那般轻而易举。多少人因为发现不了每天的进步与收益,兴匆匆开始,而惨淡淡放弃呢?

自媒体写作变现时代,多少人坚持了下来

有理财经验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复利效应”,它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我们用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来对它进行通俗的解释:

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浮萍以每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10天就能铺满这片池塘,但它铺满一半却需要9天。

放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都没能看到实际的收益,所以人们会质疑自己的收获与付出是否成正比,于是很多人在丰硕的果实成熟之前就放弃,却不知如果再坚持一下,就会看到更大的可能。

所以,在这个思维误区的背后,是我们对于坚持的误解。

书中的主人公洪镇洙挑战了“100天33本书”才建立起阅读的习惯,又花了“一年时间啃完100本专业书”才升到销售总监,想要成为CEO,他还将继续挑战1年365本书。这意味着他将继续保持每天至少三小时的阅读时间,意味着他必须选择放弃刷剧、游戏和闲聊等短半衰期事件。

就像每个运动员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才有可能换来成功一样,读书人想要走好这条修行之路,也只有坚持。

任何一种成功都需要坚持

写在最后

我们大部分人说到读书,都会把它当成一种兴趣。可是,为兴趣读书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今天兴致来了多读几页,明天为了兴趣就把书束之高阁。在这本并算不上佳作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读书不是兴趣,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像一日三餐那样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

法国著名作家加缪曾说:“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过得很顺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在我看来,书就是帮助我们顺利度过人生难关的一把利剑。

通过读书实现人生跃迁这样的口号,听起来很虚妄,但只要打破我们对于读书“没时间”、“没有用”和“没效果”的思维误区,我们一样可以通过读书,源源不断地丰富我们的信息储备,实现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双升级。

这看起来是一条非常枯燥的修行之路,可是想要到达理想的彼岸,不搭桥不造船要怎么过去呢?不要犯那种只有理想而不去做事的愚蠢错误,100天33本不难,从第一本开始读就好了。

我是遇见阳光的Mia,90后全职宝妈

以书为引,向上生长,持续行动,给自己多一种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 揭秘成年人读书的三大思维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