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高效阅读到优化行动?4步走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迭代、推倒甚至重建自己的思维体系、方法体系。

今天,Kong开始迭代《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个方法,为什么要迭代呢?

在实践《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套方法的过程中,我开始发现,每一个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方法需要结合特定场景去进行“变异”,它更适合用于打牢根基——基于某个领域的经典书籍进行知识体系的基础搭建。

然而,对于已有一定认知基础的领域,需要深入钻研,提升某项技能,产生实际结果,则需要扩大阅读书目的数量,同时需要保障知识吸收和运用的效率。

所以,有了今天的思考迭代,这也是我们最近几个月阅读和实践后得出的一个方法小结。这个方法并不复杂,与此前的方法也并不冲突,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可以视为进阶方法。

一、非基础理论书籍的阅读,不必从第一页开始。

在完成一个领域基础知识框架的搭建后,把细致而严谨的顺序阅读调整为随机阅读。可以先通过目录,阅读自己最感兴趣、最需要的章节,以实现更有目的性的阅读。

一本书能够真正被我们深入掌握的要点可能不过3-5个,且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不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作者的写作逻辑,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的习惯与需求,但只要是一本书中总会有某几个要点,能够让你印象深刻,甚至解决了某个困惑或者实际问题,这就足够了。

这种非线性的阅读方式,能够让我们减轻对于阅读数量的压力,同时更有利于建立、补充匹配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在对于一些并不是底层理论基础的书籍来说,尤其适合。

例如,在细读《市场营销》后,继续阅读其他子系统的书籍,如定位、品牌、消费者决策、促销、增长等相关领域书籍,可以在市场营销理论框架的下,进行跳读,逐步补全整套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按顺序,按个人需求或者兴趣均可,乱序的知识学习,更容易引发疑问,从而激发知识之间的思考。


二、通过输出一篇文章,内化学到的东西。

输出,往往是更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日更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在于思考。思考离不开输入,输入意味着通过某件事、某本书、某个事物中,学习到某些认知、知识,这个内化过程能过让我们真正有效的地学习。

日更写作,除了个人的一些想法思考外,同样可以把学习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话、自己的经历、案例去重新转述一遍,就像在“教”别人,这个方法也叫费曼学习。日更写作不必在于篇幅字数,只要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表述完整、易懂即可。

例如,Kong去年阅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在开始日更的时候,一些文章的思考,直接就是通过自己的话语、案例去“转述”书中的一些观点,这让我真正领会了“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观念精髓,至今,我的一些行动决策也会有这本书观点的影子。

养成日更写作的习惯,能够让我们持续收益,即便是每日只有一个新的观点,在时间的加成下,学习效果都是非常可观的。


三、写完的文章,还需要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Kong日更坚持了也有100多天,同样遇到一个问题——当你某天重新回顾过去输出的内容,可能部分内容会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我自己写的吗?

但是,在仔细阅读后,发现真的是自己花了时间去思考并写下来的,只是可能这个内容是一个“孤岛”,这就需要做一个动作——尝试建立文章直接的联系。

例如这篇文章,就和《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篇文章有关联,同样讲的是阅读、学习、知识管理等领域相关的,那么可以通过双向链接,或者是同样的标签(如#学习 #阅读 #知识管理 等)来建立关联,而无需固化地按照栏目、分类去规范。标签用得越多,你找到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入口越多。这也是《卡片笔记法》的思想。


四、知识建立联系后,方可促进行动的改变。

我们的行为、行动,除了通过经验的总结而驱动外,还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联合推动。站在巨人的肩膀,通过别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可以辩证地优化行动的方法,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例如,过去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的其中一项——公众号运营,通过工作中的不断试错、复盘,获得一些公众号平台的操作技巧、写作经验等。

此外,我还结合了过去对于其他平台的一些运营知识,在经验+知识的结合下,可以充分串联起整体的新媒体多平台运营的认知,对于做另外的新平台时候,能够比较出不同平台的运营方法,从而能够比过去更为系统地规划企业新媒体的跨平台运营方案。

这就是当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后,可以更高效率地进行跨领域的延伸,就是“触类旁通”的效果。


阅读影响认知,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只有真正有效的阅读,才能助力我们的成长。


365天思考 / DAY83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从高效阅读到优化行动?4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