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的不是书,我们看见的是自己

接触《看见》


  我对《看见》这本书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它是我高三看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都趴在桌子上睡觉时我撑着不睡看完的。也因为它,我竟也慢慢习惯下课不趴桌上睡觉了。也是因为这本书,我知道了记者柴静这个人,也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她。看完这本书,可以看出,柴静没有刻意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和历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柴静对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业的小总结,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一个刚正、不愿屈服,不愿低头的柴静,便是一个伟大的中国记者形象。


读《看见》


  在《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这是柴静在这本书中说的,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我并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可读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我从未经历过的角度,去试着寻找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感悟和认知,我们的社会本就复杂多样,而我们通常看到更多的只是表层的浮夸和装饰,我们并没有想去深入社会去了解它,可是,我们不去了解它,它难道就不存在吗?不是的,它依然存在,我们身为社会中的一人,那我们就必须去试着了解这个社会,去走进它。也许我们未必能发现真相或者深层的真正意义,这种努力的过程是绝对不是白费的,试着去了解,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读这本书,我可以轻易了解和发现一个真正新闻工作者所走过的路。我试着在知乎上查询关于作者柴静的事情,知道十年前柴静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折,她在这本书中经历了非典、地震,顶着压力采访同性恋者,揭露社会黑暗事件……作为读者,我能够从更加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新感受我们曾经历过的一切,作者不断的在这些经历中成长,就像我们大学生,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上学,离开生活十几年的小城,在所谓的离乡背井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成长和独立,我们在这个对自己来说并不熟悉的环境逼着自己成长,柴静也是如此,她以前也从未涉及那些场面,但她的职业又让她不得不去接受并且适应。书中,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的交流,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去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病房,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种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一个有着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

  我常从一些书中看到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或精彩,或平淡,笑着把它说完是勇敢者的表现。而我并不是一个勇敢者,我非常清楚的认知这一点,每一次阅读我都会为书中正能量人物而感到佩服,但我又无比鄙视我自己,我觉得自己是懦弱者,我很多次都会不忠于内心去言语去行动,我做不到像柴静这么洒脱……所以,在《看见》这本书中,我觉得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在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呢?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我们又能否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虽然我知道有时候真相是血淋淋的是残忍的,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能否能多一分理智。像书中所讲到的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身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当初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有时候眼见的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也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最后我们还必须把这种能力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学而行,以学习来推动工作生活,用工作生活来深化学习,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理智思考,想想行动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而且透过事情看本质,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理智对待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在这里,我想要搬出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


思《看见》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经常会在阅读或者看电视的过程中因为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镜头而触及内心而落泪,在看《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如此,为双城的创伤中那些孩子而落泪,为非典中苦苦坚持守候妻子的男人而落泪……我觉得,人都是一种感性的灵长类动物,环境使有些人身上加上了一层保护色,不是内心不够柔软,而且害怕被伤害。若社会上多一些理智,客观,善良的人去看待事件,就没有那么多语言的攻击,那么多心理伤害。所以说啊,我们在读《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看见的不是书,我们看见的其实都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看的不是书,我们看见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