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导论(5)

信源——>包装——>发射——>接收——>评估

评估对信源有反馈。交互的唯一前提是反馈。

评估的目的:让系统变得更好

问题:1.如何保证反馈的信号准确到达信源?(双向对称) 2.如果无反馈怎么办?(广播,只管发,直到建立起反馈机制)

信号在数据与能量之间是耦合的,从时域上看存在联系。在对信号分析时,我们一开始都是从对信号的分离开始。把信号分成若干多个频率成分。比如点同学名时,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信息(存在联系)推出一名同学的姓名。

用信号表达某个信息时,通常滤去一些谐波,目的是让分析更加简单。但是要知道一个信号每一部分都包含有用的信息,只不过它们更加复杂,有时会与噪声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要用傅里叶而不用拉普拉斯?为什么泰勒级数与傅里叶级数,拉普拉斯之间形成联系?

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包含了“抽样”“量化”两大过程,这两大过程时为了让模拟信号流转变成比特信号流。为了更有效率地表达想表达的内容,我们还需对其进行“信源编码”,同时,电磁波在空中传输是经常受干扰的。比特信息在传送中出现错乱遗漏是难免的事情,所以进行“信道编码”,增加信息的冗余度,同时想办法将连续的信息分散到不同的位置,以确保丢失的信息能复原。

我们希望能量能进行辐射,同时接收端能显示特征。我们为了辨别出这种特征,可以用不同幅度频率的正弦波发现信号。(正弦波的复杂性)

匹配滤波,可以从许多复杂信号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信号。在信号上对一些信息进行信道编码增加冗余,对接收端只要接收到信号某唯一特性,就可接收到信息。

声音是如何变成比特流的?从时间轴上等间隔地取N个时间点,然后取N个值,这个过程称为采样。奈奎斯给出了一个论证:如果一个信号是带限的(即它在频域内占据一定的带宽,而其外恒等于零),如果采样的样本足够密的话(采样频率大于信号带宽的两倍),那么就可以无失真地还原信号。

信源——>信宿。在整个通信系统结构不能改变时,可以通过重构信道环境来实现通信正常进行。

思路一:在环境一定(或不改变),如何改变通信体制或网络结构?

思路二:通信体制或网络结构十分复杂,为保持其不变,如何重置环境?

通讯系统在设计出来后不断进行迭代变化。

未来通信基础过程与基础理论:re-constructure,re-configurable,re-connect

信源——>包装:1.调制   2.编码        让空间传输的电磁波的能量存在一些不可替代的特征,使接收端可以成功接收。

编码好处:使原来经过量化采样的信号重新组合,得到更好的特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信工程导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