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秀玉
读凌宗伟校长的《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很喜欢“改变,从自己开始”这个说法。
现在的教育生态让不少老师伤心,抱怨声也连绵不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中的一份子,且是相对独立的一份子。领导不会抓着我们的手让我们布置作业。领导也不会每天跟班听我们上课。我的教室我做主。如此想来,我们还是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的。
要从自己开始改变,首先应该理解我们自身。对此,《教育的哲学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种教育试图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看到我们身上的恐惧、挫败感、希望以及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理性来惩恶扬善和救死扶伤。因此,各种教育的第一步应当是理解我们自身。”
《教育的价值》书中还说了学习者身上最为强劲的驱动力是“提问题的能力和感到好奇和疑惑的能力。没有这两样能力,你永远不会真正知道什么东西,而只会人云亦云。”所以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成为能思考、会辨别的学习者。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需要耐性的活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体验到痛苦、乐趣、胜利、失败和快乐”所以我们还要有抗挫折能力的准备,这样我们的学习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行走下去。
就像我的坚持读。生活的忙碌、周围人的不理解、暂时的无效性都会阻碍我继续坚持读下去。但我就认一个理:阅读一定是有利于自我成长的,阅读一定是有利我的生活的,阅读一定是有助于我的教学的。在读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微妙的变化。于是,我有了更多的坚持读下去的勇气。这样的坚持读,有累的时候、有自我怀疑的时候、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我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很多改变,真的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能做到的、能改变的开始!
我越来越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读书,而且要边读、边思、边实践,并要学会记录。如果把“阅读、思考、写作、行动”隔裂开来,不将“我们的所读、所写、所思、所做切切实实地融合在一起”,即使你读了书,只是个书柜。也会人云亦云,只是帮着注解,帮着忽悠。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学生需要,教师更需要。
“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书,可以是学生、课堂,也可以是你自身。那些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同样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农村妇女看似没文化,素养却很好的原因吧。因为她们用心阅读与思考着生活中的这本无字天书——读人阅世。
不忘教育的初心,常问自己的内心,保有独立地阅读,让自己不要在花样繁多的教育改革中迷失方向。
“不为浮云遮望眼”——特别喜欢王安石的这句诗。在这课改闹得沸沸扬扬时,我们更要有此坚定。“前提是我们在全身心地研究、学习、教授和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建设上作为被压迫者的学生自我授权的课堂上花力气,才可能平等地看待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坚定才可能是对的,是值得的。
什么才是对的?真的把学生当成“人”看,能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为了更正确地坚持,更有底气地坚持,那就要像习近平在同知识分子座谈会上提到的:“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但要读这些文字书,还要读人阅世,用心研究学生、课堂及我们自己。两者结合起来,批判性地思考。要勇敢地对官僚者说“不”。不让自己成为“博学的无知者”压迫学生。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一个有“人”的课堂;一个除了知识还有情感在里面的课堂;一个“教育”而不是“驯育”的课堂;一个有师生真正对话的课堂;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合作的课堂;一个能尊重而不是控制的课堂。我们要培育的是人而不是要生产机器、产品。;因为“除了生长之外,教育别无目的”。
“就像做面包,你要一点一点地掺和,一步一步地做,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温度”——也特别喜欢这个比喻。一件事能成,需要好的开始,需要我们的努力与坚持,也需要一些合力与等待。
现在不止是教育,很多事,我们都太急了:等不及小鸡慢慢长,给激素,鸡是快速长了,可我们食用后也加速度走向病痛与死亡;有人读书,日夜赶,一口气读了不少,希望自己马上成为大文豪,长进极微,甚至把自己读的兴趣赶没了;爬山时,紧赶慢赶,到达山顶时才发现错过了山腰的不少美景……
我们的教育也要循着孩子的天性,不求大的改变,只能一点点改善。少点控制欲(一些规范还是要的),多点尊重,多点平常心,孩子的成长就能更伸展、更容易成人。
“教育,不能让孩子失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看似很正确的道理,却不容易实现。如今的一些教育行为很是奇葩,比如无缝管理。孩子连下课时也不能乱走动。爱玩、好动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吧?而教育者为了安全问题,居然把这个天性压得如此彻底,不要说“让孩子失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有时连正常生活的能力都被我们整没了。
分分分,老师和孩子的命根。因为考试分数是领导与家长最在意的,也是最容易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所以我们要教学生知识、教学生考试,要学生考高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除了讲题目,就是做题目、考题目。学生就在题海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温顺了,个性与智慧、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就在这中间慢慢丧失了。”一部部考试的机器就被我们制造了出来。
除了考试,教学也不会安静。今天要一个创新,明天要一个模式;今天要学生学外语,明天要学生会理财;今天要学生不能乱动,明天要学生一定要活动……发现问题要解决,可有的解决方法太随意。对于一些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改变也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否则,上头说一下,我们忙一夏,孩子折腾中。
有些时候,教师还真的是在做坏事。真无力改变,无法抗争,那就不要太用心了。比如知道成绩不是评价孩子唯一的标准,不管别人怎么用成绩评价你和孩子,你都不要过分在意,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太纠结于那一个个数字,一个个名次。放孩子一码,也是放自己一码。
这样的点滴改变,我们还是能做得到的。而千万个“我”的微小变化就能引起教育生态的大的改变。所以真想改变,就从自己开始吧。有空多看看书、多与一些优秀者交流。这样,你的视野才会开阔,才不会太在意眼前的苟且,才能看到诗和远方,才能继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