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4

 

(十一)第十章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

一、理论摘要和感悟

解读情绪是一种精心调整、用进废退的技能。在自然环境里跟其他孩子多相处,比用1/3的时间守着发光的屏幕,让孩子们在一项能提升社交互动质量的任务上表现得更好了。面对面沟通至关重要。

儿童特别容易上瘾,因为他们缺乏成年人避免培养上瘾习惯的自控能力。为此,成熟的社会规定不得向儿童出售酒精和香烟,但只有极少社会对行为上瘾进行规范。只要父母允许,孩子们可以一次性地玩上几个小时的电子游戏。为什么孩子们不能一次性地玩上几个小时互动游戏呢?技术压抑了一些原本十分普遍的基本心理活动

几年前,我对所谓的“艰苦免疫”(hardshipinoculation)产生了兴趣。这指的是,与心理难题(比如努力记住电话号码,决定漫长的星期天下午要做些什么)进行斗争,能让你在将来面对心理艰辛时获得免疫能力,就跟疫苗接种能让你对疾病获得免疫能力一样。先前解决过心理难题(但较之后面的困难更简单)的青年人,在应对心理麻烦时表现更好。如果我们把一台能让一切变得简单的设备塞进孩子手里,剥夺了他们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那么就会很危险——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危险。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还带来了一种名为“数字健忘症”的现象。在回答另一些问题时,91%的受访者将手机称为“大脑的延伸”。大多数人表示,自己会先在网上搜索答案,而不是从记忆里寻找答案;70%的人表示,如果自己的智能手机设备丢失,会感到伤心或恐慌。大多数人说,智能手机上存有自己脑袋或其他地方没存储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Turkle)同样认为,技术会把孩子们变成糟糕的沟通者。但短信最明显的缺点是,你奉行的是书面文字规则,这里没什么自然而然的表达,产生歧义的空间很小。没有非言语线索,没有停顿,没有轻快的语调,没有意外的傻笑,或让对话伙伴哑口无言的嘲讽。可没有这些线索,孩子们也就学不会面对面地沟通。

他说,手机“有毒,对孩子尤其有毒”。他们说话时不看人。他们没有同理心。你知道,小孩子很刻薄。而且他们会把这些表现出来。面对面沟通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孩子们理解自己的语言对他人有什么样影响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解读情绪、面对面沟通、艰苦免疫、数字健忘症、糟糕的沟通者、没有同理心】

【感悟: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解读情绪、面对面沟通、同理心没有得到发展,如果年龄低会造成大脑回路缺失,身为社会型生物却丧失相应能力是件很可悲的事。更何况还会造成艰苦免疫缺失和数字健忘。】

为幼儿设定健康的屏幕使用。与真实世界比起来,二维的屏幕世界要匮乏许多。社会互动遭到削弱,填鸭式教育的空间增多,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则减少。

iPad使养育工作变得更轻松。它们提供可以刷新的环境,让孩子看视频、玩游戏,所以对工作超负荷、得不到足够休息的父母来说,iPad真是神物。但iPad也为孩子们设定了长大以后难以撼动的先例。

“两岁以前,孩子们都不应该接触屏幕。”她说。凯什认为,婴儿的互动应该是直接的、社会的、亲身实践的、具体的。人生的最初两年,为孩子4岁、7岁、12岁怎样跟世界互动确立了标准。凯什说:“要到小学,差不多7岁的时候,才能允许孩子被动地看电视,因为这时学校会向他们介绍互动媒体,比如iPad和智能手机。”她还建议把孩子们每天对着屏幕的时间限制在两小时内,哪怕到了青春期也应如此。“这很难,”她承认,“但至关重要。孩子们需要睡眠和身体活动,需要家庭时间,需要有时间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如果他们迷失在屏幕世界,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两岁以下的婴儿应避免电视及其他娱乐媒体。在这些最初的岁月,儿童的大脑迅速发育,幼儿跟人而非屏幕互动学得最快。”

【关键词:神物,两岁以前、7岁、两小时内】

【感悟:电子保姆节省了父母的时间,却错失了教育】

“从0岁到3岁”并不建议直接禁止屏幕,而是认为可分配特定的屏幕时间。报告如下所说。有相当充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健康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是积极的亲子关系,它以温暖、关爱的互动为特点,家长和其他照料人士敏锐地对孩子的行为线索做出响应,提供适龄互动,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

儿科学会显然同意:它关于婴儿媒体使用情况的陈述以“幼儿跟人而非屏幕互动学得最快”一语结束。两者的区别在于,“从0岁到3岁”认为只要家长参与在内,孩子就能够和屏幕建立起健康的互动。

它并未全面禁止屏幕,而是列出了健康屏幕使用时间的3大特点。第一,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在屏幕世界里看到的东西与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体验联系起来。任何体验都不应局限于旨在模仿现实的虚拟世界里。这种从屏幕到现实的桥接叫作“学习迁移”(transferoflearning),它能改善学习的原因有二:①它要孩子重复自己学到的东西,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跳出单一环境。

第二,积极参与比被动观看要好。一款需要孩子采取行动、记住信息、做出决定、跟父母沟通的应用程序,比孩子只能被动吸收其内容的电视节目要好。节奏缓慢的节目,比如《芝麻街》(SesameStreet),鼓励孩子的参与和投入,因此比节奏快的节目,如《海绵宝宝》(SpongeBobSquarePants,不是为5岁以下的孩子设计的)更好。在一项研究中,看了9分钟《海绵宝宝》(而不是慢节奏的幼教动画片)的4岁孩子,很难记住新信息,事后在抵挡诱惑时也更纠结。因此,电视应当尽量少在背景中出现,电视时间也应和其余的时间分开

第三,用在屏幕前的时间应始终关注应用软件的内容,而非技术本身。正在看故事展开的孩子应该解释自己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指出、认出屏幕上的人物;慢慢地往前推进,不要疲于奔命地操作技术。以屏幕为载体的故事应尽量模仿读书的体验。

让青少年“可持续”地使用数字技术和幼儿一样,青少年也容易上瘾。

【关键词:健康屏幕使用时间的3大特点】

【感悟:禁止学龄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已经不现实了,“网课”总要上吧,如何健康使用屏幕列出了3大特点,这个是靠谱的。】

“重启”的治疗计划分3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患者不可使用任何技术。他们通常要经历持续3个星期的排毒。

在第一阶段的剩余部分(又一轮3~4个星期),男孩们继续住在治疗中心。他们要学习不少人都缺乏的基本生活技能,比如煮鸡蛋、打扫厕所、整理床铺,以及最重要的一点,管理个人情绪。他们还学习运动,拥抱自然,这是“重启”中心哲学的重要一环:如果你要剥夺他们生活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用另一些能调动他们、让他们能脱离技术的东西来替代。

在第二阶段:患者在宿舍里学习应用在“重启”中心所学技能。他们申请工作或志愿职位,或是就读大学课程。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从患者们准备重返无人监督的生活开始如果他们避开了从前令自己上瘾的人和地方,受老习惯诱惑的概率会更低。

【关键词:重启、治疗计划】

【感悟:这个是治疗方案了,重症。】

家长应该如何做:她解释说,如果家长“惊慌、抓狂和摸不着头脑”,孩子们的反应也不会好。惊慌的表现是僵化、苛刻以求。因为父母越来越担心,他们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摸不着头脑的家长太过努力地”想跟孩子交朋友,斯坦纳-阿黛尔说,“他漏掉了线索,只注意到一些肤浅的事情,却未能跟孩子就人生价值、期待和结果展开有意义的谈话。”与惊慌、抓狂和摸不着头脑的父母相对的是“平易近人、镇定、知情而现实”的家长。他们明白,社交媒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有时,孩子们会心烦意乱,但反应过度会加剧问题。

“平易近人、镇定、知情而现实”,在紧张局面出现的时候是十分有用的经验性原则。

【关键词:平易近人、镇定、知情而现实”】

【感悟: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一定要如此。】

从改变动机开始、从社会层面和更狭义的日常个人生活层面改变我们的生活结构。一开始就预防人们上瘾,远比纠正现有不良习惯更容易,所以这些改变不应到了成年才开始,而是从小孩子就得开始。但对许多现代行为来说,禁绝是不可能的,故此必须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动机性面谈则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如果人既有内在动机,也感到自己获得了成功的力量,那就有更大的可能把目标坚持下去。辅导师首先会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客户思考自己是否希望改变上瘾行为。这种方法激进的地方在于,客户是可以认为自己完全不希望改变个人行为的。

“动机性面谈的关键在于把上瘾行为的代价和好处都摆到桌面上来。我们都知道上瘾有多么可怕,但它也有好处,后者往往是整个谜团里最有意义的一部分。剖析行为的好处很棒,因为这样一来,你才能理解行为满足了什么样的潜在需求。”

比方说,如果一名16岁的姑娘每天刷新自己的Instagram帐号几十次,她可能会说,这么做的好处是让自己感到跟朋友有联系。她每天发布三四次照片,强迫性地觉得必须刷新,看看自己的帖子是否吸引来了“赞”。治疗这种瘾的关键在于,确保她以其他方式产生联系感,就算没有“赞”,她也能感受到对自己的肯定。跟这个姑娘进行的典型对话或许要从一种名叫“动机量度尺”的东西入手。

按0~10分来看,如果0代表你一点儿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行为,10代表你全力以赴地想要试试看,你现在是多少分?基本干预里的这第一个问题要探索的是姑娘对它做出了怎样的响应。分数为什么这么高(或者低)呢?这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改变意愿。如果响应度低,她可能会说自己没必要改变行为;如果响应度高,她兴许会承认,频繁使用Instagram让她不开心。从这里开始,临床医生可以询问一系列开放式问题。使用Instagram给你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你希望事情有些什么不同呢?使用Instagram对你的幸福有些什么影响?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吗?采用动机性面谈的辅导师要接受严谨的培训,但普遍而言,这种方法对家长,甚至对尝试改变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都有很多好处。它在性质上不做判断,故此瘾君子采取戒备防御姿态的可能性比较小。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开场白。我来这儿不是要向你传教,告诉你“应该”做些什么;我怎么会知道呢,这是你的生活,又不是我的!我相信人都明白什么东西对自己最好。我没有什么议程,只有一个目标:想看看你是否会考虑到自己的健康,做些行为上的改变,如果你愿意,我能不能帮上忙。你觉得怎么样?

它管用是因为它激励人们改变,并在整个过程中赋予人主人翁意识。当事人想要改变,不是因为上当受骗,也不是因为承受了来自他人的压力;他们是自己主动选择了改变。这种辅导方法还暗含着如下认识:不同的人受不同的动机驱使来克服自己的成瘾问题。对于一些人来说,上瘾妨碍了生产力;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妨碍了健康;还有一些人认为它妨碍了建立圆满的社交关系。动机性面谈解释了动机,促使上瘾人士做出改变。动机研究领域的一项主导理论解释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这就是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主动性,尤其是在行为激活了三大人类核心需求之一的时候:感觉能支配自己生活的需求(自主);和家人及朋友构建稳固社会关系的需求(关联);在应对外部环境感到有效(也即学习新技能、克服挑战的胜任感)的需求。虽然上瘾行为旨在舒缓心理不适,但往往也会让上述这些需求受挫。动机性面谈把挫败感暴露出来:如果有人问你,过度使用Instagram对你的幸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会看出它损害了你的生产力,破坏了你的人际关系,甚或两者兼而有之。这非但不会让人在面对自己的上瘾问题时感到无力,反而让其觉得既有动机,也有能力去变得更好。

员工需要的是内在奖励:在一家自己尊重的公司,从事一份自认为胜任、能发挥效力的工作。有时,外在奖励会适得其反,因为它们剥夺了人的真正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了正确设置环境的重要性(不管是想促进一种行为,还是打消一种行为)。了解环境里的不同特点(如财务刺激和实际障碍)怎样塑造动机,这是关键。精心设计的环境鼓励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行为;错误的环境则会带来过度使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上瘾行为。

【关键词:动机性面谈、自我决定理论、主动性、三大人类核心需求】

【感悟:这部分内容记录的很细,教育就是点燃火种。通过动机性面谈的方法,应用自我决定理论,激活孩子的三大人类核心需求,从而主动做出决定去行动,才是唯一的药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