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社会热点事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人,大家好,先问候大家一声新年快乐:

        今天是正月初六,正月初六的习俗是送穷,启市。正月初六这一天,人们要把春节家中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大小商家会在春节期间休市,初六是店铺开张的日子,人们会在门板上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期盼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因此有诗说:大年初六送穷神,雪点红梅满目春。喧声爆竹硝烟起,清除晦气四时新。

关于穷神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跟姜子牙的老婆有关。姜子牙自幼贫困,当过屠夫,开过饭馆,做过小买卖,但都一事无成,到了72岁才讨到68岁的马氏为妻。没过多久,马氏就跟他离婚了。直到后来遇到周文王,姜子牙才得到大展抱负的机会。后来姜太公封神时,前妻马氏也来讨封,姜太公不堪其扰,就封其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老百姓每逢过春节,家家都贴“福”字,以驱穷神。

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感谢张老师,李老师搭建的这个春节网络七天乐学习平台,感谢李老师的邀请,让我有了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社会热点事件》。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接下来请大家先来看一张照片,大家知道这是谁吗?(互动)

是的,他就是这段时间被大家传得沸沸扬扬的“寻亲男孩”刘学州。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本不想提起这件让人心酸难过的事情,但从这件事中,会让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东西,它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人子女,如何为人处事。

新京报知名评论员佘宗明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被嫌弃的“寻亲男孩”刘学州的一生》,视角独到,语言犀利,对我的触动很大:

刘学州,河北邢台寻亲者。他短短十五年的人生尝遍了别人一生也没能承受的苦。生他的父母将他抛弃,养他的父母死于事故,遭校园霸凌,遭老师猥亵,被亲生父母再弃,被众多网民辱骂……一件一件,层叠如山。终于,如他们所愿,刘学州自杀了,在三亚海边。他没捱到虎年春节。他的绝命书标题是: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他确实“生来即轻”——他的一生,始于被遗弃,终于被遗弃。3个月大,被亲生父母“抱养”给了人贩子,价码是6000块钱,其中3000元成了二人结婚的彩礼钱。4岁时,养父母因爆竹烟花作坊事故去世,房子也被炸没,他被养父母那边的老人拉扯大。小学二年级时,开始住寄宿制学校。他自述曾遭校园霸凌,初中时被男老师猥亵。小学6年,他转了5次学。13岁时,得知自己非养父母亲生的。15岁时,他发布视频寻亲。约半个月后,他找到了亲生父母。又过了不到1个月,他被二度抛弃——生父骂他白眼狼,生母将他拉黑。随之而来的,还有网暴。约10天后,他在海边服药自杀。生若苦役,命如杂草,是他的命运写照。

作家阿乙在《鸟,看见我了》中写道: “当我们翻过苦难的大山,看到的山的另一面其实还是苦难。”刘学州的苦难真的太多太多,他承受了这个年级不该承受的一切,可以用“苦海无边”来形容了。

面对如此苦难,是什么支撑着他活下去呢?有人说:“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着的”。15岁时,刘学州的希望是跟亲生父母团聚。因此,2021年12月初,他开始了寻亲。通过疫苗本上的亲生父母姓名,在警方的帮助下,12月中旬,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就在所有人认为刘学州即将告别苦难,过上幸福的生活时,没想到的是,在他表达想有个家、不想再漂着的意愿后,生父称他是白眼狼,生母把他拉黑。他再度被抛弃。生父内涵他“包装人设、卖惨成功、网络乞丐”。生母怪原来的买家条件差,说“本来可以找个好点的”。好多网友被其亲生父母的说法带着跑,质疑他“一开始寻亲的目的性就很强”,是“心机男”。真的想不明白,该恨的,想修复亲情,忘记过去——他觉得自己可能是被拐卖的,担心亲生父母为他担心;该爱的,没有爱,反而生出某种恨意——生父结了4次婚,生母结了3次婚,他们都没做好接纳自己曾抛弃的孩子回来的准备。

在网上,很多人对刘学州也满是恶意。他们说,刘学州寻亲就是冲着房子去的。“心机男”“绝非善茬”之类的谩骂,更是铺天盖地。大概在他们看来,你就算被亲生父母抛弃了,就算养父母都去世了,就算住在糟糕的红砖房里,就算领着孤儿补助,就算生父名下有多家公司,你都不能跟他们要个住的地方。否则,就是“冲着利益去的”。

最后,刘学州果然被这一层层大山压垮,在三亚海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说自己“还时亦净”。他把辛苦攒下的钱,50%留给了养他的姥姥姥爷,其余50%捐给了石家庄孤儿院。

这就是刘学州事件。今天,我们无需评判是非曲直,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父母不知道怎么做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就算是全世界都抛弃了你的孩子,父母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如此。至少刘学州的父母没有做到。在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有些糊涂父母只顾自己享受,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孩子,甚至认为孩子是负担。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懂爱,不会爱,年轻人喜欢了就在一起,不喜欢了就马上分手。刚认识几天就同居,随意地堕胎,网上曾有过报道,大学生在厕所里产子,因为养不起,又嫌丢人,还担惊受怕,就将孩子从楼上扔下来。有年轻人怀孕时还在酒吧里花天酒地,喝酒、跳舞、甚至吸毒……还有持续走高的离婚率,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办理离婚率同期相比增长10%以上。北上广等大城市离婚率相对较高。80后90后离婚率急增。2021年上半年,全国离婚率高达23%,河南省高居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还不具备承担婚姻的能力时就结了婚,离婚率的背后是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攀升。1990年—1995年,刑事犯罪率5.85%,2001年—2015年为10.73%。通过这些数字,大家可以发现家庭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变成了世界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有些父母一直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子哲理,一心盼望孩子成才,一旦不如意,对孩子非打即骂。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还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你好”。有一个视频叫《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大家可以搜出来看。

还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极度溺爱,时孩子有求必应,什么好吃,什么好穿,什么好用,任凭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着孩子先来,最终把孩子教育成了小皇帝,白眼狼,啃老族,但父母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只觉得这是对孩子的爱,其实溺爱不是爱,是对孩子的伤害。

有些父母不明白教育的原理,人生目标不清晰,以为孩子学习好就会人生幸福,因此只抓学习。把孩子培养成人,考取名牌大学,出人头地,家长就会引以为荣,家长脸上就会有光,否则,家长在别人面前就好像抬不起头来。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上辅导班,请家教,考不好就指责。让孩子身心压力巨大。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造成各种家庭悲剧,每年高考后看到的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就是只抓学习带来的恶果。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个十三岁小女孩的遗书。(播放图片)

读着小女孩的书信,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和不安,再见,再也不见是多么令人害怕的字眼,她的父母爱分数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难道是偶然的吗?在这个女孩的绝笔信里,只字不提“父母”二字,更多地用“你们”来代替!可见,她对父母是何等的排斥!她说,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我是你们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在人前彬彬有礼,在人后我承受到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她说,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如果孩子的成才需要用孩子的快乐、生命和健康去交换,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吗?其实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毁掉她的童年。因为童年的创伤要用一辈子去修复。(自身案例)

人从出生起,各种证件名目繁多,出生证、身份证、结婚证、离婚证、驾驶证……唯独没有父母证。这就造成了很多年轻人还不懂婚姻时就结了婚,还不会当父母时就当了父母,还不懂教育孩子时就跌跌撞撞地上路了。试想: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成才的机率有多大?好在国家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来的父母即将走上依法带娃的时代。

其次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孩子。

刘学州是不幸的,当别人都抛弃他的时候,至少还有疼爱他的姥姥,如果他能心存感恩,懂得孝道,能为关心他的亲人考虑,不把自己人生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也许他不会走上绝路。被忽视,被打压,被溺爱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被忽视的孩子比较自卑,孤僻,冷漠,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容易沉迷于网络无度。被打压的孩子比较叛逆,容易冲动,性格暴躁,被溺爱的孩子唯我独尊,容易养成不懂孝道,不知感恩的性格,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应该的。好吃懒做,依赖性强,没有长幼尊卑观念,自私,不懂与人分享,虚荣,好攀比,奢侈浪费。有能力的长大后唯利是图。没能力的变成啃老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播放不孝视频,互动)

第三是部分网民不能理性地应对热点事件

如果说什么是压垮刘学州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一定是网暴。在整个事件中,个别网友对刘学州的谩骂,指责,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来,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话,让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深受其扰。网络诈骗,网暴事件时有发生。记得去年曾有一个少女,在自播时被网友起哄,最终喝农药自杀。一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凋零了。俗话说“唾沫星子淹死人”真的是有一定道理的。难道是所有的网友都非常清楚刘学州事件的前因后果吗?我认为不一定,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缺乏同情心或抱着一种猎奇,看热闹的心理吧。

那么,用传统文化如何化解这些问题,让我们的人生走向幸福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传承千年的古人的教诲中去汲取智慧与营养。

王阳明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什么是人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有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这是天下最通畅的大道。是通向天下相亲,人类和谐的阳关大道--人道。《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睦,则天道顺。”如果每个人都能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遵循五伦八德,依道而行,必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事业有成,反之就会如《管子.八观》中所说:“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除此之外,古人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家规家训,如《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等,正是在这些家规家训的熏陶下,中国出现了许多传承千年的名门望族,如孔氏家族,范氏家族,钱氏家族等。家规家训中的每一句名言警句都是教育的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可惜传统文化的百年断代,让我们无从知晓这些。

其次父母要会教育孩子,懂教育原理。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此,父母要努力做榜样型父母。学习型父母,实践型父母。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地抓学习,盯成绩。古人教子有一定的顺序。《弟子规》在总叙中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教导我们,教育孩子要先从孝悌教起,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最后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时间和精力,才是读书求学问。可惜我们现代人都把学习放在了第一位,把教育的顺序弄颠倒了。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虽身居高位,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却相当严格。为了子女不受市井之气污染,他把家从京城搬家了湖南老家。在衣行住行方面更是严格,不仅自己做到勤俭节约,还教育子女要做到。有一次,他的女儿曾纪芬穿了一条她大嫂送给她的镶花边的裤子,就被曾国藩大骂一顿。在这样的家教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百年内无一废人,无一纨绔子弟出现。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父母在做好榜样的同时,目标要长远,不虚荣,不攀比。时刻牢记,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教育就是上施下效,你怎样,孩子便怎样,你善良,孩子学不会戾气,你有同情心,孩子学不会冷漠,你谦卑,孩子学不会傲慢,你有阳光,孩子便不会黑暗。在书香家庭长大的孩子与在麻将桌旁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能不能做孩子的榜样,是不是孩子选对的父母呢?请看视频,谈感受。《播放我们是孩子选对的父母吗视频、互动》

第三,作为儿女,要会做儿女。懂孝道,知感恩,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付出。孝是人间第一道,孝心一开百善生,作为儿女,要尽好孝道,如何尽孝道,要做到孝父母之身,让父母吃饱穿暖,生病了得到很好的照顾,孝父母之心,让父母开心,放心,舒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作为儿女,对长辈最难做到的是色难,要和颜悦色地对待长辈。还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替父母分担家务,俗话说:习劳知感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应该与不应该,父母也没有义务全力以赴地奉献与付出,作为儿女,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是抱怨,指责,斤斤计较。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孝心少年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也教化了无数人。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孝心少年的视频。(播放孝心少年的视频、互动)

最后,作为我们普通网民,应该如何理性面对热点事件。

古人早已在《弟子规》中告诫我们: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难道网上漫骂刘学州的人(包括刘学州死后骂他的亲生父母的人)都非常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吗?我看未必,更多的可能是人云亦云,或者他们自认为的仗义直言,疾恶如仇罢了。要知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舆论也不能成为伤人利器,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平台。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与恶的距离,不过一句不负责任的评论而已。每个人都要为说的话,做的事负责。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我们要理性对待,不造谣,不传谣,要擦亮眼睛,有正知正见,不随波逐流,不推波助澜,相信因果,因为古人说自作自受,相信法律,因为法律是公正的。更不对他人恶语相向,往人家的伤口上撒盐。否则,我们与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的冷漠看客有什么区别?

刘学州已经去世了,我们在同情这个孩子的同时,更多的是从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反思。生命是珍贵,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人生列车上的乘客,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车站下车,会彼此陪伴多长时间,因此,相遇即是缘,常怀一颗善良、宽容、仁爱之心,珍惜所有,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愿悲剧不再重演,愿所有人各正其位,各行其道,愿所有家庭父慈子孝,尊老爱幼,人生幸福,愿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同时也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在农历初六这个“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的日子里,都能送走贫穷,远离烦恼,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聆听与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社会热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