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每日美文阅读(第409天)

㈠你知道吗?中午是看不见彩虹的哟。

光在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时,路径会折射、反射、再折射,在散成七种色彩后,以42度的角差,折返回我们的双眼。

这就是彩虹的由来。

因为你眼里的彩虹,总会与太阳光维持42度角,所以当太阳的位置高于地平线42度以上,彩虹就像是落在地平线之下,你抬头也无法仰望到它了。

所以在日正当空时,除非是站在山上,或坐上飞机向下俯望,你才有机会见到那道仿佛不存在的正午彩虹。换句话说,彩虹并没有消失,只是会随着太阳的角度变化,而需要不同的观测位置。

这让我想起,彩虹很像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又或一种信念,每到人生不同阶段时,它可能会碍于生活而埋没在庸碌之下,但当你拨云见日地在暴雨后找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高度,你一定还是能在天空彼端找到那一道彩虹。

㈡秋风中,与一架累累扁豆相遇,觉得秋色丰饶,寻常巷陌间也有繁华。仿佛那扁豆架是一座紫色的草庐,里面住着淳朴洁净的妇人,她的微笑里有着温暖丰厚的情意。


平常的日月,无惊无艳,但自有一种沉实和动人,就像一架扁豆在秋风里。


每日出门和回家,会路过巷子口的一户人家,那家院子里种有扁豆。夏天的时候,那扁豆只是在勤快地生长叶子,枝枝蔓蔓、层层叠叠,大江涨潮一般地汹涌堆绿。紫梗绿叶,我知道秋天一定会结紫色的扁豆,因此每每路过那扁豆架,心里也悄悄怀着一种甜蜜等待的心情。


暮色微浓时,看见女主人在扁豆架边浇水,整理乱爬的茎蔓。中年的女主人梳着短发,着白底蓝花的棉质家居服,看起来是一个素淡的女子。半开的窗户里轻轻飘出细细的女音,细听是黄梅戏。我不知道这个素淡的女子有没有崎岖的内心,但我知道,在这个暮色下的小庭院里,她是安然而恬静的。提壶浇水的她,和她的院子一起,美得像一幅风俗画。


小庭院、老戏曲,秋风年年吹,时光尽管滔滔地逝去,日子敦实又静谧,这是尘世大美。


植物里,扁豆生长很神奇。我以为它很有母性,春天一棵秧苗,到秋天已经蔓延得满墙满院都是。从前也种过一架扁豆,在单位院墙边。起初只是孱弱的一根茎蔓沿细竹子往上爬,哪知道一两个月之后,竟肆意葱茏成一片,娘子军一般,兵临城下向着院墙头攀登。秋阳下一串串的紫耳朵竖起来,像在招手听风,又泛着灼灼的光。我常站在扁豆架边,看它们开出一穗穗的紫花,看那些萎谢花朵里探出弯弯的小扁豆,看那些小扁豆渐渐就拱圆了小肚皮。在秋风微凉里,在暮色灿灿里,看这些成群结队的紫扁豆,会由衷地觉得日子殷实,觉得时光温厚可亲。


据说郑板桥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时,在自己的厢房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想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茅檐低矮,过的是清苦的乡居生活,可是板桥先生不以为意,总能在寻常物事中看出一些动人的美来。物质上简单些,精神上就能走得高远些,淡泊宁静地生活,彰显的是一种风神潇洒的姿态。


清秋出游,去乡间,桂花的袅袅香气里,诗行般的田畦篱落间,总能遇见那些素朴却也蓬勃的菜蔬和水果。而我最喜欢看的,还是秋风里那满架摇动的扁豆。那么寻常,却又那么绚丽;那么偏僻寂寞,却又那么欢喜自适。

㈢坪内寿夫是日本著名的“重建大王”。他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一生曾拯救了180多家濒临破产的大企业,并与松下幸之助并称为“经营双雄”。


很多人对坪内寿夫成功之道很感兴趣,经常去坪内寿夫的企业参观,试图找出坪内寿夫成功的蛛丝马迹。


在企业内,他们看到坪内寿夫企业的员工并没有与他们有何不同,有的员工甚至工作效率还很低下。


有人问坪内寿夫:“为什么不开除这样的员工?”


坪内寿夫说:“我们从不放弃任何员工,只要教育他们、重视他们,使他们树立工作的意愿,他们就会把工作干好,因为只要肯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不能因为低效率的人资质差就轻易放弃,教育低效率者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但从长远来看,不仅不是浪费,反而是一种投资,它的潜力是无限的。”


当看到坪内寿夫企业的制度和他们企业的制度并没有什么两样,有的地方还不如他们企业的制度完善,甚至还有漏洞,有人不解,就问坪内寿夫:“您公司这样的制度怎么能管理好员工?”


坪内寿夫反问:“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管理好员工?”


那人说:“大概是非常完善的制度才能管理好员工吧。”


坪内寿夫说:“非常完善的制度,必须有非常高的福利待遇去匹配。如果只是制度完善了,而福利待遇不提高,谁还好好为你工作?“


那人说:“难道我们看到了自己管理制度的漏洞还不去完善吗?”


坪内寿夫说:“我们不堵漏洞,不是没发现,而是有意留点漏洞给员工钻。”


那人听后非常惊讶:“为什么?”


坪内寿夫说:“如果管理太死板太严格,就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时间长了就会厌恶工作,就会离去。如果在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让员工钻一些漏洞,他们会觉得舒服。当一个人舒服了,他就会乐意工作,迸发出无限的潜能。”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留漏洞,也是一种管理艺术。在管理上,不只能完善制度,把漏洞堵住,其实,留一个漏洞,就是留一个出口,让员工更自由自在一些。

㈣最近一次见到RJ是2018年暑假,我上午去报社,到门口撞见熟悉的身影,“老师!”我的语气是不无激动的,脸上则笑开了,原来老师来带辅导班,那个瞬间过去,我很诧异,我的反应完全在意识察觉到之前,十多年前积累的正面情绪能量竟然随时可以被激活,把我带回当年那番愉悦的感觉。


RJ教我们高二数学,此前的暑假,年轻的高一数学老师因疲劳驾驶而车祸去世,他来到我们班的时候,教室里多少有一点悲戚和怀疑的情绪。然而,上完一节课,我的同学就跑来跟我说:“我都快忘记某某某了,这个老师上得很好的。”说来残酷,却也说明了老师的魅力。


初来乍到,他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姓阮,名字后面的括号里写着三个同音字加上省略号,表明对名字被写错不以为意的态度。他的秃顶和浓郁的马鞍山口音带来的诙谐效果,说到兴头上,招牌式地眯起眼睛笑嘻嘻,腼腆地用书本遮住下半张脸,脖子稍微扭一点。他用双手比划几何平面的形状,“像蝴蝶,疙瘩(方言,意为对不对)?”而在教学设计上,他循序渐进,激发思维的乐趣,又在细节上交代得周到,满是经验之谈……


反正,很快,RJ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都会在同学间引起剧烈反响。比如,他下课时候跟同学说:“鞋带散了,上(第三声)当了~”;我在车库推车准备出去,他从我身后握着我的车座往上一提,不及我回头就笑哈哈走过去;同学说:“学数学的老得快。”“但他死得慢。”他很快应答道;有一次测验之后,他穿着枣红色的灯芯绒西装走进来,默不作声写了一行字:“阮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们的本子上时常会有他的评语,“很棒”、“弄清楚”,留下遒劲而不乏个性的字体……不夸张地说,这些狡黠的可爱小事,每每都会引发嫉妒、兴奋乃至于甜蜜的感觉,这就是一个人人格的力量。


我们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是因为许多不经意的点滴而贴近,达到空前的相互信任。于是他在教学中经常“岔出去”。他教我们如何玩计算器的隐形功能,教导我们应当超越书本,主动学习思考,还告诉我们复习各个学科的窍门……那段时间,我每天带MP3上学,把老师说的话录下来。他让我们这些虚弱而自私的高中生愿意付出一点真诚的爱心,即便他教的数学难到许多人跟不上。选举“心目中的好老师”,所有同学举起了手,R J却满不在乎地说,他每年都是。


有一节课,老师又“岔开去”,从数学谈到了哲学。几年后,我学了一点哲学,关注到智识与道德之间的联系,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对应着道德上的高尚和圆满,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他的名字和为人都有点像竹林七贤,但他在充满了束缚的应试教育体系与师生权力关系中获得了自由。当时,老师可能就代表了我心目中理想的存在方式的人格载体,他温厚亲切,又高高在上,我却从未真正理解他。


高二分班前的最后一课是让人难忘的几十分钟。他提醒我们如何去面对高三,鼓励说努力永远不迟,要珍惜父母的爱。他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说这是个“谎言是盛行的,欺骗在蔓延”的社会,有些人是“愚蠢的可怜,可怜的愚蠢”,希望我们永远保持纯真和内心的信仰。“你们长大了要有志改变一点什么,要我说,能入党,当然入党,你们现在才多点大,以后你们要长这么大。”两条手臂大大张开比划着,黑板上留下关键词的粉笔字。


事到如今,想到那些话语的感染,我感到有点惶惑,那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道理。尤其大学以后,名师的课堂不乏雄辩滔滔,文采章华,而RJ悠悠倾吐的那些音节,并不那么强势的抑扬顿挫,却仍然朴素而富有力量,击打在心上。


上大学以后,我也见过他几次。看到他关心学生学习习惯,让她感动到流泪;听他说某个学生长得像我们的同学,之后又因为怕让她难为情,死活都没有说出是谁。有一回,他跟我说,你们班级有一些人可以改变世界,但是他们缺乏理想主义教育。


回国后进报社工作,我因为想采访他,前去拜访了两回。他已转去同区另一所重点高中教书,看着他身穿印花衬衫和西装走下楼梯,头发更少了些,我恍惚感觉他走下了昔日被我们亲手捧起的神坛。


他领我去一间休息室,说了不少话。我们似乎开始亲历这个他曾经声称需要改变的社会,他却早已不提所谓理想,而表现得更像是一位长辈。说起自己女儿的工作,期望我们都有个稳妥的饭碗,“国家永远不会倒闭”。说到现在的学生,他说九五后、零零后不如我们那样在乎老师,他再也不会在作业上留下评语,也不会说那些可能掏心窝子的话,“会提醒,但不会逼”。他倒也淡然处之,认为时代风气如何是各有利弊的。


我找他采访的主题是“外地人来上海打拼融入”,在饭桌上,他断断续续回忆了一些。在故乡马鞍山时,他曾在任教班级里推行教学实验,每天不布置作业,通过大密度测试来考察教学效果,他和那时的学生也打成一片。后来,他和妻子趁休息背着包来上海试讲,耐心和原学校周旋,等待调出档案,慢慢让全家安顿下来,夫妻双双成为在上海滩响当当的名师。我本预设这是一个历经坎坷、奋斗成功的故事,听下来却淡然而平常。最终因为他不想露脸,这个稿件没有做成。


我犹记得,高二分班拍集体合影,RJ没有出现,大家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代替了“茄子”,那几十张脸因为年轻而释放了一种无惧的肆意,笑容当中镌刻了一点关于一位老师的念想。如果他出现了,那反倒不是他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5-17每日美文阅读(第40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