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周六 炎热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摘记:
一、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
二、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
三、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评析摘记所受启发: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愿的事,我们要为这些“不如愿”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无论怎么转变,思维要始终保持正念。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摘记原文:这里的“孝悌说”是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苏缘针对“评析摘记原文”解说观点:
我们来看这段话,这是比较权威的一个网站对《论语》的评析,其中的“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
那么,孔子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孝悌说是为了禁锢大家的思想吗?那么我们今天为何还要学论语呢?再者,“孝悌的封建毒素”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若阅读的是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是不是很好理解?假设现在正在阅读的是一个尚未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未成年孩子,他该如何去理解这段话呢?
讲个故事:有一对父母生育了俩兄弟,弟弟成年后比哥哥有出息,父母习惯性地一切听从小儿子的建议,忽略大儿子的感受,有事还会一同取笑大儿子。久而久之,小儿子专横跋扈完全没有尊重长辈的概念,大儿子也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模式,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
故事里的父母与小儿子的认知都出现了问题。
我们先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父母从”利的角度“去对待俩个儿子,这样就会给小儿子一个错误的认知:“只要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就会得到父母的重视。”这样的价值观显然就扭曲了,并且错误的价值观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一切关系的建立以利益为前提,甚至可以六亲不认。(西方的术文化)
我们再从弟弟的角度来分析。弟弟再有出息,他回到家里的身份永远都是儿子和弟弟,若失了长幼的次序,便会本末倒置,与父母兄弟的关系便会失去和谐。一个能尊重父母兄长的弟弟,走出家门一定会尊重长辈和领导,这样的人也一定会有好人缘,不经意之间会“结交”一些品性纯良的朋友,有一天,他要想得到的“利益”便会不求而来。(中国的道文化)
“孝悌”指的并非“盲从”,而是要在态度上尊重父母和兄弟,遇事以真诚心去沟通处理,只要弟弟是站在尊重的角度和哥哥去沟通,自然会得到哥哥的认同,用“水的顺从”去智慧处理问题,就达到了“顺从”的目的,这个“顺从”就谈不上是封建思想的毒素了。
所以说我们的教育会困惑人,是因为我们的部分老师也有意无意接收了西方的“术”文化,而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盲从而人云亦云。
论语.学而篇第三章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022年7月3日周日 炎热
论语.学而篇第五章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借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摘记】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苏缘以“评析摘记”解说观点】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事物都要从不同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并且积极地转化成内需。
若以消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的;若以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孔子的教育理念是统治阶级与布衣百姓的共同需要,我们来分析看看。
问题一:孔子办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无论统治阶级治国的需要,还是布衣百姓生活的需要,首先要以“修德”为前提,“德”是人生方向的航标。
首先,以百姓生活的需要来讲,我们的家庭成员若都是有德之人,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每个人的身心都会健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修德”是每个人自身的需要。
其次,以统治阶级治国的需要来讲,每个家庭都拥有品德优良的家风,我们的国家就安定了,那就会起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所以“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这个理念没什么不正确。
问题二: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为何统治阶级会给百姓这样的体验感受?那是因为部分从政人员的人生方向和从政初心出现了偏差。
一个人进入统治阶级队伍,其目的若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谋财富求名利,为了自身无止境的欲望而选择了从政,那么在他治理之下的百姓就要受苦了,一个内心只有小我的人,谁又能指望他事事都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呢?
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改朝换代的速度像电影的快进速度。
我们要相信,执政队伍中有一部分人还是有宏愿的,其初心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
而把“德”排在“识”的前面,无论从统治阶级还是平头百姓的角度看,都是需要的。一个人若有德行,他储备的知识便会被善用;一个人若无德行,他储备的知识就会成为祸害他人的工具。
在当代,人人都上大学,人人都有知识,未必人人都有德。若有知识而无德,读书便失去了意义。
《论语》学而篇.第七章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论语》学而篇.第九章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论语》学而篇.第十章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摘记】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苏缘以“评析摘记”解说观点】
这样的说法未免片面,既然在译文里的解释是“父亲的合理部分”,那就是父辈经过长期的经营积累得出的好方法,好方法那就要借鉴使用,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以降低经营成本。所以说有一句话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022年7月4日 炎热
《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论语》学而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