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中的童趣看当代诗歌的堕落

对于现代白话诗,我是越来越看不懂和越来越不想看了。一些被誉为佳作的获奖诗作,不是晦涩难懂就是无病呻吟,再不然就是低俗的“结巴诗”或“臭臭诗”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无奈之下,我只好去古诗中觅乐趣。这不,还真发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好诗,特别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信手拈来几首与大家分享。

先欣赏唐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坐在水边的草丛里学钓鱼,这时有个路人问话,他远远地招手致意:嘘,别惊跑了正要上钩的小鱼啊!“蓬头稚子”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欣赏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金黄的油菜地里,衣着鲜艳的儿童正在跑着捕捉那翩翩起舞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了,那金黄的蝴蝶一头钻进金黄的油菜花丛里看不见了,满心欢喜的儿童好不懊恼,只好盯着花丛等待它们再飞出来。

再看清代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时的儿童好像比现在的小孩幸福,没有大量的烦人的家庭作业,早早地就放学了。书包一放,就在杨柳依依的河堤上欢快地放起风筝来。

最后欣赏一首清代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放牧的童子正骑在黄牛背上欢快地唱着儿歌,忽然闭嘴停了下来。原来他听到树上知了的鸣叫,想要爬树去捕捉那有趣的鸣蝉。短短二十字,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这几首小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时富有情趣的儿童生活,以致千古流传,足见诗人的格局和功力。反观现在的一些所谓的名家大腕,写出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别说让他们去描写生动有趣的儿童生活了,就是丰富多彩的成人世界,他们也写不来多少好作品,只是在那里闭门造车自话自说。怪不得如今的白话诗越来越没有读者了。

敢问路在何方?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古诗中的童趣看当代诗歌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