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名分不符其实,言语就不顺于理;言语不顺于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名不正,言不顺--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无所措手足--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自身立得正,不下达命令事情也能实行;他自身不正,虽然下达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
一言兴邦--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而丧邦,有诸?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事吗?
一言丧邦--一句话可以亡国。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地的百姓高兴,使远地的百姓来归附。”
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一味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及小利则不能成就大事。
欲速不达--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能持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辱君主赋予的使命,这样可以称作士了。”
行己有耻--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说话必定有信用,行为必定果决,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执小人!
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行事讲究和谐,但不盲目附从;小人盲目附从,却不能和谐。
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刚、毅、木、讷,近仁。
刚强、果敢、质朴、慎于言语,具备这四者的人接近于仁。
刚毅木讷--坚强、果决、质朴、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宪问》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现在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能想到道义,遇见危难能献出生命,平日与人的约言历久不忘,也可以说是完人了。
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能够想想是否合乎道义。
见危授命--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微管仲,吾其被(pī)发左衽(rèn)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dú)而莫之知也?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左开那个样子了。难道要像那些普通男女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而没有人知道吗?
被发左衽--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其言之不怍(zuò),则为之也难。
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那他要实行起来就难了。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用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么又用什么来回报恩惠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惠。”
以德报德--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
循序渐进--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
怨天尤人--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论语·卫灵公》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安静无为而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恭敬庄重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生命而成全仁。
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仁--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来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志士仁人--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说:“工匠想做好他的事,一定先完善他的工具。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奉事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具非常重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与人聚集一整天,所谈论的却没有涉及道义的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就难以长进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比喻整天成群地聚在一起,不讲正经事。
言不及义--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
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根据一个人的言辞就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全部否定他的言辞。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以人废言--因为说话人的地位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意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遵循的?”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赞誉了谁?如果有我赞誉的人,必定是经过实际考察的。现在这些百姓呀,也就是夏、商、周三代以直道行施天下时的百姓啊。
直道而行--沿着直的道路走。比喻办事公正。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会毁坏大谋略。”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当仁,不让于师。
如果是担当行仁的事情,对老师也不用谦让。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对所有的人给予教育,不区分类别。”
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亦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持的道不同,就不互相商议。
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见成语知国学]《论语》成语集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