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认知来自圈子知识

之前我们说到,人是群居的,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会不由自主地扎堆,当遇到更适合的圈子就会更换圈子

更适合的圈子怎么理解呢?

就是符合我们新目标或是新的标准

比如我们想打游戏,慢慢就会找到打游戏的圈子,然后我们想要更高的排名,就会找到更加厉害的圈子加入

在圈子内待的越久,我们就会越认可,习惯也就对应地改变,做选择的倾向性也越明显,因为我们的认知在逐渐同步

什么是认知呢?

从百度百科中查到: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听到一些描述,可能就会成为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物件的理解。

比如A说B的不好,我们没见过B就会对B有不好的印象,如果我们认可A,那么对B的印象甚至带有标签

在任何公司这种情况会非常明显,特别是之前说的消极圈子以及抵制圈子里面,会跟周围所有的人讲述某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比如公司制度有问题、XXX是坏人、XX老是让别人做事自己不做……

甚至会有一些人经常在讲公司不好,然后自己打算什么时候辞职不做,迟早一天要报复复仇什么的

针对很多事情我个人的建议是:听一半,没必要当做事实去下结论。

因为经常嘴上说自己要辞职的人,很多时候是没有勇气辞职,只是在不断的宣泄自己的不满:薪资没涨、不受重视、曾经被人说了

相反,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就尴尬了,会认为这个公司没有前途,在这工作会吃亏,跟XXX相处会被指挥做事

有这些想法后,我们就不会再去了解这个人或这个公司,很快就会被影响,决定找好下家公司,准备跳槽

比如再说说省钱吧,很多人都能说出各种省钱的招,也能说出省钱的好处,更能说出各种钱没必要花的理由。这种圈子非常好找,甚至会主动过来教你省钱

我不否认很多地方是需要省钱的,不能太大方,但我跟很多人省钱的标准会不同,或者是说主次不同

针对这类型的圈子,我个人建议,优先参考下对方的收入,再决定要不要听取

这话很现实哦,像是很独断的感觉,但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

“月薪4000跟月薪20000的人分别教你省钱,大家觉得差距会有多大呢?”

答案是没有可比性。

很多姐妹估计不能理解,我就说一个点大家可能就明白为什么了

月薪20000的人除了可以教你省钱,同时有能力教你怎么赚钱。这个答案是不是说服力满满呢?

月薪4000的人生活经验、阅历、经历都会相对的少,而且长期的4000收入是不能保证标准的生活开支的,这种情况下还能省下钱,牺牲的肯定就是生活品质、各种社交礼仪等等

而靠能力月薪20000的人经历的事情会多一些,起码是掌握几种能让我们增长收入的方法或技巧,可能是说话,可能是做事,可能是为人处世给人的信赖感等等

我们稍微学会一些那么收入上6000还是很轻松的,这样4000的省钱方式也许就不适合我们,因为生活标准是不同的

可以明确的跟大家说,能力强的人很少会谈省钱的问题,更多是讲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把事情解决,如何从根本去处理一些反复的事情,比如家庭矛盾重复都是那么一些,解决掉,生活就少很多烦心事

换个话来说就是,谈的更多的是哪些钱必须要花,花了能起到什么作用,能预防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钱该怎么花,重点在哪里,会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哪些……

之前我有分享过我去旅游的经验,更多是如何吃得地道、如何了解地区特色、如何处理意外事情、如何调整心态跟理解差异,唯一谈到的是如何不被宰

省钱跟旅游是两码事,因为旅游本身就是花钱的过程,旅游还过得跟在自己城市一样,那旅游仅仅是看看风景拍张照吗?

这类旅游是不会有深刻记忆,也不会有认知上的成长,更不会变成你以后跟别人聊天沟通的桥梁

省钱的基数是很重要的,一万块跟一千块是完全不同的省。比如说每年的双十一这么多人热衷,不就因为省得更多吗?平时怎么省都不一定有双十一省的离谱。

所以要先分主次,再讲方法跟技巧

谈圈子就是谈朋友。只是圈子会更加现实,我们找圈子首先要思考自己要过什么标准的日子,然后是根据需求来处圈子,在里面学习、交流、改变,后面我们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换圈子成长

每个圈子都会有有效的上限,比如打麻将的圈子、打游戏的圈子,各种各样的圈子我们得去思考:维系后对于我们有什么帮助?帮助是有多少?

如果维系后对我们没有帮助的,那么我们就要做好独自承受跟抗风险的准备

这句话我主要还是针对家庭这个圈子,我们的原生家庭什么类型的都有可能,也就是说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需要自己独自扛风雨,甚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如十年时间成长,然后反过来去改善家庭的生活品质、赡养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选择的工作圈子、朋友圈子等也是不靠谱的,不能有帮助的,那压力是会很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认知来自圈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