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游戏成瘾属于精神疾病,长期沉迷改变大脑结构

优眠心理咨询师余两全

在这个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

电子游戏迅速发展,

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游戏玩家。

玩游戏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的同时,

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不过关于打游戏到底能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游戏成瘾是否该视为精神疾病

以及怎么判断“成瘾”,

在业内一直存在激烈争论,

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这不只是个学术问题,

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游戏成瘾是不是精神心理疾病?

01

2017年11月,WHO在最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测试版中,将“游戏障碍”首次列入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这引发了各界激烈的争论。

02

目前精神疾病诊断的两大标准中,暂时没有把游戏成瘾列为正式疾病,但是列出了建议的诊断标准:

(1)游戏成瘾者忽略了现实生活,无法再承担以往的社会角色,也不再参与社会生活。

(2)他们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

01

游戏成瘾属于精神疾病

长期沉迷或改变大脑结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对数字和视频游戏的成瘾描述为一种持续或反复频繁的游戏行为模式。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和药物滥用部门负责人萨克西纳表示,一个对游戏上瘾的人会失去对游戏的控制,并忽视其它重要的活动,如睡眠、吃饭、工作,这会对这个人造成伤害。

游戏成瘾又被称为“游戏障碍”。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改变大脑结构。

专家表示,玩游戏孩子的大脑,他的额叶功能出现一些损伤,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认知功能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判断“游戏成瘾”有三个主要标准:

第一个,他的玩游戏行为是失控的行为,对游戏行为的开始、结束、持续时间都没有办法控制;

第二个,已经知道玩游戏的行为,会对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健康造成损害,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停止玩游戏;

第三个,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所有其它的兴趣爱好,包括日常活动都要让位于游戏。

02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月余

未成年人仍有不少漏洞可钻 

今年9月1日起,《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正式施行,其中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一个多月过去后,游戏企业做出了哪些改变?在新规实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不足呢?

根据新规,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用户必须使用真实有效身份信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新规实施后,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租售不受限游戏账号的信息。游戏企业回应,目前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防控。

新规还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小学五年级在读学生小强告诉记者,通过不断的尝试、筛选,还是可以找到对未成年人不限时间的游戏,或用“游客”的身份玩。

新规出台后,还有未成年的孩子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而家长发现这类情况后,找不到快速、有效的投诉、举报渠道。

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诉、举报。”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03

游戏成瘾,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游戏成瘾的危害极大,总体上看,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严重影响社交能力,成瘾者往往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

二是导致社会能力丧失,不上学、不工作,未来堪忧;

三是认知变得固执、偏执,行为怪异,为了网络游戏,其他一切不管不顾,不洗头、穿尿不湿者大有人在;

四是情绪问题严重,很多人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等。

后果的严重性,让家长们不断寻找解决之道。巨大的需求面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电疗”“军事化管理”等网瘾戒断中心,引发了戒网瘾少年死亡、杨永信事件等负面报道。

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好处甚多,其中之一便是将打击社会上鱼龙混杂的网瘾戒断机构。既然确定为一种疾病,那么只能由医疗机构来进行诊疗,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这也将挽救一大批青少年,长期看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负担。

温馨提示:家长们应该多注意孩子心理健康,多与孩子沟通,不能让孩子长期沉迷于游戏,学校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此外互联网企业要建立便捷的、合理的、有效的投诉举报的渠道,要公示、公布这些举报的方法,要及时受理和及时处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度警惕!游戏成瘾属于精神疾病,长期沉迷改变大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