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点,彼德德鲁克

颠覆了几个传统认知

1.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让做的事情产生效益,以结果来做导向而非数量

2.知识型工作者产生的效益远远比体力工作者的效率重要很多,例如金融行业的杠杆对比第二产业的工业

3.组织的局限里,管理者需要关注趋势变化而不是趋势,例如几年前互联网潮和房地产,猪都可以飞起来。但关注到房地产和互联网转变的企业早早就做出了应对策略,王健林已提前跑路等等

4.关于对人的认知,能轻易找到的肯定不是全才,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精通,再慢慢拓展广博性

管理者如果想产生效益必须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规划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二者相去甚远。

需要先记录自己的时间,仔细的甄别,哪些是不需要花费时间加以剔除,以及有一些是是否他人可代替,参考【时间四象限】。

管理者要避免被无谓的应酬会议所掩埋,将时间花在了非收益部分,衡量标准为所占时间比10%,25%。

额外需要注意的点是管理者不应浪费下级的时间,这点经常是被忽略,例如开会的时候要合理控制人数,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论。由于所选用的人并非全才,所以做决策需要花时间很谨慎。

从贡献的角度出发,将贡献值和长远的工作目标结合,以及思考我能为工作做什么贡献,在培养他人和相应的沟通时也咨询对方可以做什么贡献。

其次不应该把时间和工作全部锁定在内部,要积极跳出组织之外,将自己的贡献转移到外部世界,从接收端角度思考对方需要你贡献什么,避免闭门造车。

正确的人际关系也是相应的,自己贡献在其中能够为别人所用。

有效的会议一定要有清晰的会议目的,其次要避免担任主持,又高谈阔论,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

要发挥人的长处,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和短处,无法更改,但可以通过相关的设计让其失效。

在用人时要优先选择这个人能做什么贡献,而不是这个人是谁。只考虑这个人是谁有可能产生恩怨关系,或者导致组织整体平庸。

如何检验这个职位设计的是否合理?看前面的三四人在这个岗位上是否作出贡献。

在评估这个人的贡献时,要采取面谈评估形式。思考这个人完成的方面哪些做得好,拓展到其他方面可能也做得好,如果希望他最好还需要写什么内容?自己的子女会向他学习吗?

对上司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类型,比如读者型和听者型。采取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做事,能够更有效的发挥长处。

对于自我,要思考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习惯,猫头鹰还是啄木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长处。

要事优先

这本书写于1966年,在那个时候就要提出了要事优先,后来在高效的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丰富和立体,特别是时间四象限和授权以及角色。

由于管理者工作多时间少,所以很难集中精力将一件事情做好,而管理者重要的是观察未来的变化和趋势,所以就要去重点关注未来,抽出大块的时间去做规划。

我们都在抱怨zf的官liao主义,那也要想一下公司内部是否有既得利益者来阻碍新业务的发展,同时减少资源投入到已经不产生成果的过往业务。

警惕新业务或者规划的暂缓执行,变成永远搁浅,被竞对所超越。

决策的要素

管理者要看清是否需要经常做决策,那就说明公司制度可能有问题,需要做决策的地方更多是关乎公司的战略比较少见。

需要考虑清楚决策的边界条件是什么?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具体执行层面应该由谁知道这项决策怎么样去执行?谁来执行?以及如何执行。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类似PDCA。

有效的决策

首先作为基层或者中层决策的机会比较小,要养成去复盘或者模拟决策的习惯,思考高层或管理层作出决策的背后依据可能便是什么?

先有个人对某件事情的见解,见解可以不同,但却是决策前的必要条件,其次才是根据见解其收集相关的数据。这些见解需要被证实是否有效,不然容易陷入我认为的片面误解。

最主要是找出真正的决策是如何达成的,以及改善传统的衡量方法。衡量方法可以去贷,有风险的判断,每一个衡量方案,其次要考虑每一个可能的方案,避免偏颇。

反面意见的运用,保护决策者不被淹没,其他反对的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方案,其次反面意见也可以激发想象力。

我们要判断是否真的需要决策,如果不做决策情况会继续恶化,或者是新的机会稍纵即逝。工作中部分的决策都是非必要的,但要做了决策之后坚持到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点,彼德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