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初期,我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算是穿越到此给本文作了个定场。
生来就是在等死,
边做苦力边作诗。
富贵荣华等闲看,
能吃啥子吃啥子。
对于活着的意义,宗教和哲学千百年来一直在做相关研究,同时衍生出许多争论。
萨特说,生命全无意义。
我无意对此高谈雄辩胡说八道,也无意和萨特顶撞,他有他的立场和思辨,我只想普世一点,我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追求快乐”。
但快乐丰富而多元,有物质的,有精神的。
快乐,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标准,有人认为健康一世,有人认为有车有房,有人认为丁克白领,有人认为富甲一方......
绝大多数人,渴望财务自由,挣到很多很多的钱,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快乐。
——我挣够五百万就退休。
——我够买BMW5系就不干了。
——我只想在北上广深买一套房子。
......
意思是,我就这个愿望而已,知足常乐——事实上达到这个愿望的时候,的确也快乐了。
但真的就此满足了吗?
知足常乐是一件很虚幻的事儿,按说,当事人自己也很清楚,这种物质上的满足其实是一种假象。
记得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辆滑板车,再长大一点,又希望拥有一辆自行车,再然后,目标换摩托了,而今,已然有轿车了,却又开始记挂直升飞机......
但是,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一饱,我们的想要的很多,而真正需要的,其实很少。
这道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为什么,我们还在不知不觉中上调我们的目标呢?古往今来,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人类对物质的渴求是没有尽头的。
为什么没有尽头?缘自人的贪念。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安全、为了垄断、为了排解无聊寂寞空虚......欲望是漫无止境的,越有越贪婪。即便没人愿意承认,但这是客观存在,此乃人之本性。
没有谁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的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个黑洞还在。(佚名)
我们很难做到不对别人拥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孜孜以求——事实上别人也正眼巴巴地望着我们拥有而他没有的东西,恨不能夺之而后快。
所以必须看到,我们内心的快乐和痛苦本质上是我们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的产物,而身外一切物质的东西,对我们的快乐都只催发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快乐总是短暂的。
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面对相同的物质,往往有不同的心理反射。因此,当我们看到有人用坦克碾压豪车、用一捆一捆的金钱生火取暖等场面时会感到震惊和心疼,正是缘于此——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像力!而肇事者却因为我们对损毁的豪车和化为灰烬的钱币表现出的心疼与惋惜而沾沾自喜——他已经在物质的获得上产生不了快乐。
只有从精神上,我们才能追求到终极快乐。
同样的世界,有的人看来是灰色的、无趣的、浑浑噩噩的,但有的人看来则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和充满意义的——这视每个人的精神能力而定。
“廉者常乐无穷,贪者常虞不足”就是这个道理,往往,越是能安贫乐道,精神能力越强,越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依我看来,在这事儿上境界最高的当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所以,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评价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苏轼则是另一典范。苏轼在事业达到巅峰后,因反对熙宁变法被贬而跌入谷底,在人生最困顿最落魄的时候仍然潇洒来去从容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传世心得而名垂千古。
他们的快乐,都没有建立在物质之上。而那些貌似富甲一方应有尽有的所谓富豪,则总是为了下一步的垄断与掠夺愁眉苦脸忧心如捣。
正如门采多罗斯(伊壁鸠鲁的门徒)所说,我们快乐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
这与叔本华的那句话异曲同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乐趣,多半取决于自身的精神能力。
所以,我们活着,追求自己力所能及的物质,适性就好!当客观物质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观意识,就决定了快乐的构成。
真正的快乐,只能是精神上的快乐。
我们穷其一生追求的,不就是这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