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陪伴孩子阅读,就是在浪费孩子的脑资源

我 所理解的

阅读,

并非看看书

那么简单。

陪伴孩子的

阅读,

也不仅仅是

陪孩子看看绘本

那么形式化。

阅读,可不仅仅是看看书这么简单!

如果你对阅读的理解仅此而已,如果你仅仅是用这种方式陪孩子看看绘本,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

你不仅仅是在辜负那些绘本的美意,还在浪费孩子宝贵的脑资源。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看过书,有的仅仅是走马观花,有的却能共情通灵。

前者,或许是在打发时间,消遣无味人生;

后者,却是顿感光阴飞逝,体悟世事精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用心与否。

道理很简单,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世事皆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你是在陪孩子阅读,给孩子讲绘本、讲故事,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孩子也就习惯了用讲绘本、讲故事打发时间,消遣自己刚刚起步的人生。

问题在于,无论我们是否喜欢阅读,都不希望孩子如此,所以“后者”才是我们预期的效果。

其实,那些精彩的绘本都是作者耗尽心力留给孩子们的世界,是一个让孩子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探索和思考的世界,是一个收获阳光雨露的精神家园。

有能力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探索绘本,就意味着你已经可以足不出户帮助这些小家伙探索那些更大的世界,播种他们的精神家园。

OK,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当我们准备给孩子讲一个新的绘本时,来看看如何帮助孩子启动效率更高、质量更加的阅读模式——

NO1.引导孩子识图解意,而非开门见山的去读。

假设孩子年龄很小,不会说话,我们可以用“这里画的是什么呀”、“他要干什么呀”、“你还看到了什么”、“你猜后面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等等能唤醒孩子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语句,与孩子从封面一起开始探索这本书,直至结束。

如果孩子已经会说话了,我们可以直接用“你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到的”、“……”等等引导式问题,鼓励孩子说出他们的所见所闻。

无论孩子是否会说,还是想的说的与绘本是否有出入,这都不重要,我们也不需要对此作出任何评判。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这种主动探索、思考和想象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解读眼前看到的一切

NO2.引导孩子忠实原文,而非掺杂父母主观见解。

当进行完第一步之后,如果孩子还有兴趣,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有时候我和你看完这些图画的想法一样,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作者是怎么解释这些的?”

接着,我们可以忠实于书中的原文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除非孩子问起,否则不用去解释那些文字,孩子就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思考、理解和积累词汇意义和理解生活片段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后期的反复阅读中,指着书中的文字让孩子边看边吸收,帮助孩子积累识字量。

NO3.引导孩子思考故事,而非直接解读“中心思想”。

看完前两个步骤,你可别以为这就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最重要的环节是我们如何启发孩子思考这个故事,浇灌自己的大脑,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一些代入感强的问题:“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喜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这个故事”、“故事中的XXX为什么会伤心难过呢”、“……”等等之类的问题;

再比如,我们还可以就绘本中某一个问题,问孩子一系列思辨类的问题:“绘本里的猎人可以打老虎,却打不上蜜蜂,还害怕被蜜蜂蛰,到底谁最厉害呢”、“你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小蜜蜂和老虎谁强大呢”、“个头大、力气大就是厉害吗”、“你觉得什么才是厉害呢”、“……”等等。

“……”。

NO4.鼓励孩子思维表现,而非直接灌输认知结果。

当我们和孩子讨论完之后,我们大可和孩子轻松地躺在床上聊一会,我们可以暗示并问孩子诸如“妈妈发现你很喜欢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很多妈妈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都被你发现了,你是怎么做到的”之类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内省、总结、内化自己的思维和阅读方式;

我们还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给你写这本书”、“看完这个故事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给小朋友写个什么故事呢”、“……”等等开放性的问题,开阔孩子思想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会陪伴孩子阅读,就是在浪费孩子的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