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优秀越脆弱?为什么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空心娃”?

上周,看到了几个颇为触动我的信息。

一是一位高考状元在自杀未遂后说的话:“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二是网红大v一得爸爸的爱子在美自杀。一得爸爸在离婚后选择辞去高薪工作陪伴一得来到乡间做一个全职爸爸,最终把一得送进了常春藤名校。然而,那原本康庄的人生起点,却成为了一得的人生终点。

许多曾经被一得爸爸伟大父爱感动的网友,开始指责是一得爸爸一厢情愿的爱压死了一得。我并不了解这对父子真实的相处模式,我只是想说,育儿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简单的因果关系。

比如横死的受害者一定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比如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定是源于原生家庭的创伤。

因为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让我们心安。仿佛我们只要遵纪守法好好做人,人生就不会有意外;仿佛我们只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原生家庭,孩子就一定心理健康一生幸福。这样简单的相信,让我们充满了安全感。可这个信念真的是对的吗?

一个健康美好的原生家庭会让孩子未来得心理疾病的概率大幅降低,却不构成完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变数,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我们无法预知是哪一个瞬间就导致了一切偏离轨道。

所以,与其为孩子的成长设置轨道,不如,让孩子总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最近常在网上看见网友感慨,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脆弱?为什么越优秀的孩子反而越脆弱?

我也有这样的疑惑,直到我看到了徐凯文博士文章中提到的“空心病”,终于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空心病”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就像本文一开头那位状元所描述的,得了这种“病”的孩子会有强烈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不知从哪来,也不知要到哪去,以至于不知自己为何存在于这世上。所以他们迷茫、困惑,以至于想要放弃生命。不只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也可能正在受到这种“病”的威胁。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得了“空心病”?

1)我们看到了太大的世界,却无暇认真看看自己

想象一下我们眼中内心最安宁的人的模样,也许是深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许是寺庙中青灯古佛日日诵经的修士,总之,不会是在城市中奔波着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我们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那些人内心安宁呢,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脚下的这条路和在路上的自己。他们没有太多的迷茫和纠结,他们也不需要外界的声音来告诉他们生活还可以是什么样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此丰富的世界,我们看到了眼前万万千千条道路,看到了路上人山人海的样子。我们看到了有人走得比自己快,所以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我们看到了有人走得比自己轻松,所以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走路。

我们被其他人的故事淹没,而忘记了自己上路的原因。我们执着于追赶他人的脚步,而忘了问一问这是不是自己想走的道路。我们看着那么多的道路和路上的他人,却在人潮汹涌中迷失了自己。

2)我们信奉“勤奋”的力量,却不知这世上多的是勤奋也无法解决的难题

“勤奋”是中国父母最重视的学习价值观,但是这个世界的很多苦难和人生的很多坎坷并不是“勤奋”能够解决的。

我们鼓励“勤奋”,却并不鼓励发散思考。我们信奉的“勤奋”没有办法帮助我们的孩子理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这些终极问题才是未来不迷茫的钥匙。

因为我们对“勤奋”的极致推崇,它成为了我们孩子解决问题的金科玉律,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连“勤奋”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体验到的不只是迷茫,更是信仰的崩塌。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越是优秀的孩子,越容易“空心”。因为越是优秀的孩子越是信仰“勤奋”的力量。

3)我们教给孩子的“唯成绩论”的价值观,单薄且不可持续

成绩,几乎成为了衡量孩子优秀与否,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可是这个指标真的可以指导孩子的一生吗?

我们花了很多年来让孩子相信,成绩可以决定一切,但这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呀,当孩子要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又要怎样去给他解释成绩可能也不是万能的。

成绩是一个这么狭窄的指标,它让我们的孩子站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大旗之下,把所有的同龄人都当成对手;成绩又是一个这么单薄的指标,它让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其他闪光点,喜怒哀乐全被这一个小小的数字左右。

成绩,是孩子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无法回避,但我们至少可以告诉孩子,成绩是重要的事,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成绩意义重大,但成绩也并非生活的一切。

4)我们给了孩子很多的爱,却没有让他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回头再看一得爸爸,我不知他的教育方法是好或者不好,但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放在育儿这件事上,甚至模糊自己的姓名,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爸爸,那他就更有可能会期待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成为一个好儿子”上。

而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意味着我们可以不依赖外在的任何情感权威,在真理的追求中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在社会参与中具有独立的自主精神。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剥离了“父母”、“子女”、“伴侣”,这些标签之后,我们依然是完整的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正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帮孩子成为一个好儿子或者好女儿,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

这也是我不赞成女性轻易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的原因之一,因为当你把自己的一切依附于丈夫和孩子的时候,你就更可能期待他人以同样的依恋状态来回报你,你可能会阻碍孩子成为完整的自己而只是期待孩子成为属于你的好儿子或者好女儿。

所以,在讨论育儿之前,我们首先要关注自己。在爱孩子之前,一定要先爱自己。当我们拥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我们就不会把“当好xxx的妈妈”作为自己的全部价值,自然也就不会要求我们的孩子把实现我们的期许当成全部的使命。

与孩子的相逢,是难得的缘分,而我们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陪伴他找到他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优秀越脆弱?为什么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空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