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式代代口口相传现象的感受与思考

周末回家,饭台上和老妈聊天,不知不觉聊到菜式上。说到今天的新菜咖喱牛肉,我妈自然地说道:本来还想多放点咖喱酱的,想到里边又味精,就没敢放这么多。我问:味精吃多点没关系吧?妈解释:外公从小就教我,味精吃多有毒的。

我不禁觉得荒唐:味精怎么会有毒呢?赶忙打开百科一查:味精化学本质是谷氨酸钠,100度高温下会产生0.3%的焦谷氨酸钠,这些物质对人体均无害。我把查询结果给我妈看过,她才知道:原来味精是没有毒的。

原谅笔者在此前啰嗦那么多事情的经过,不过是为了说明清楚: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代代口口相传的现象。

古人有云:三人成虎。一些事情说多了,假的也能被当成真的。人对于世间万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身边的同样以生命形式承载着思想的同类别的人。这些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是有着导向作用的,这就导致了三人成虎现象的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知识匮乏,缺乏对外界的准确的认知的人身上经常出现。一般来说,学历低下而又封闭在小环境里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去尝试从他人的话语中提取这个世界的信息,而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只追求信息的量大,种类的繁杂。这样很可能出现错误信息广泛流传,以至于最终弄假成真闹笑话。“味精有毒”这一例子便很典型。

但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式呢?因为据笔者观察推断:这种现象在中国往往最容易出现。这与中国社会的性质与局限性有着很大关联。 首先,阶级的局限性和思想的封闭性是先决因素。中华五千年上下,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阶级局限性也充分暴露:处于农民这一基础阶级的人们,大都难以得到较优良的教育,于是对事情的看法没能形成坚定的立场,往往会轻易受到舆论的影响,这为口口相传的现象提供了萌芽的沃土。另外,由于经济形式的限制,农民们大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难得出去走走,对世界的认识自然缺乏准确性,再加之知识的匮乏,对于各种议论自然难加分辨,容易轻信他人言论,这就很容易出现口口相传的现象了。

其次,社会形态以及信息传播的途径是其决定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以农民阶级为基础(当然现代有所改变),社会的存在也就大多是以村为单位的。村这种聚居方式,决定了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是口口相传。比如,隔壁村的老王又和咱村的小花勾搭上了,这一件事足足可以从村头传到村尾。人们茶余饭后需要话题,在话题的交流中,信息便完成了口口相传。在信息传递途径较为单一的时代,这样的口口相传便作为了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

另外,中国的封建家长制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家长制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成为了孩子主要的信息来源(除去学校)。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与影响之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家长说过的话,表达过的看法,传递过的信息,会在孩子心底扎根。这往往是最要命的口口相传,因为在孩子学会辩证看待事物之前,家长的错误言论将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很大的误导。“味精有毒”这一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幸“我”已能辩证地去思考,否则很可能这一错误信息还将伴随“我”及“我”妈终生。那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那么中国式口口相传可能产生如此大危害,我们是否有必要遏制它呢?在笔者看来,这是大无必要的。事物均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因为其坏的一面而掘弃它。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口口相传的形式已拓展到网络上:在贴吧里,大家可以尽情讨论,交流想法,碰撞思维,这样可以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何尝不是一大益处!至于其传递错误信息的危害嘛,笔者认为,在网络应用如此发达的时代,上百度一查不久完事了么!归根到底,对待这样的口口相传现象,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放大其益处,减小其危害,保持追求真理的姿态,方可在其中大获裨益。

文:黄磊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中国式代代口口相传现象的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