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分享会文稿(2019054)

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I: 有意义的生活,在这里我的理解就是生活的让自己心满意足。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显得特别重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上上面一层是自我实现,他认为极少数会实现自我实现,而我觉得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很多人都已经在追求自我实现,比如像我自己,因为迷茫也好,纠结也好,追求的也就是有意义的生活。

A1: 从2016年开始启动自己的阅读计划,最后的改变来自于朋友推荐给我的第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会做什么》,看完那本书之后,我实践了书中的计划100天33本书。过程已经记得不是那么清楚,记忆犹新的是完成后的喜悦。从一个月读不了一本书的人到100天33本书,这个变化能坚持的理论基础无非都是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以至于后续一系列的追逐,直到2017年认识tony教练,年底参加翻转学院的年会员,一直到今天为止,我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只知道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内心世界的那一份追求和渴望。

R:医学再怎么发愤图强,依然无法摆脱一个很确定的结局,那就是永远也无法战胜死神,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

I:生命的进程中有许多的课程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面对的。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对于衰老和死亡这个课题的教育西方比中国做的要好,我大概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才去面对亲人的离世,我大伯在出差的途中意外死亡。父母对于我采取的态度是不告知,而给我留下的印象和感觉是死亡是一件很隐晦的事情,不能被谈起,要尽量去避讳。面对死亡我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随着自己年岁的增加,连续两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奶奶的离去和外公的离去,我明白死亡是人生的终点站,谁都无法回避。

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一本绘本,名字叫《国王与死神》,有了两个小孩之后,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不下于10遍,刚开始拿到的时候我还有担忧,担心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们解释清楚。文中诙谐风趣的文风配上最后展示给我们的东西自然呈现,内容的经典在于:活着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我们终有一天将会离去。换句话说,正是对于死亡所带来的时间限度的认识,促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寻找和建构着生命可能的价值。没有尽头的生命比终将到来的死亡更可怕。无聊和重复使人绝望,旧的生命必须为新生命让路。

另外西方绘本中,有关死亡话题的绘本有许多,《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我永远爱你》《一片叶子掉下来》《活了100万次的猫》,我们群里面有很多进行亲子教育的朋友,透过绘本和亲子共读,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成长,也会把一些晦涩难懂的课题有更容易的呈现方式。


图片发自App



能正视死亡,不讳言死亡,成熟地看待死亡,才不会对死亡如此惧怕,这点我们成人也有体会,越是逃避什么,对这件事的恐惧念头永远不会消退。死亡不是件可怕的事,而是自然的。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车夫,是大亨,还是乞丐,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避免的纠结。但是无论怎样纠结,我们还是需要迈过那一道门槛,去远方遨游。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之后,对于上面这段话理解就会变得异常深刻。看到自己的亲人离世的时候的不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历史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楚: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新生活。

这段话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特别有感触的一段话,我们读书期间正好是春节假期,两地的奔跑走动,让我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所谓新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一个理解。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每到过年就想回家,而回家一段时间之后又会重新想回到工作的地方。就是我们在工作的地方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所以我们才有足够的动力从家离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告别》分享会文稿(201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