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不是一句空谈,也不是摆设,我把大目标、小目标都写下来,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时刻激励自己。我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我要求自己一定当日事当日毕,今天的目标就要今天完成,不要想着明天完成也还来得及,今天给自己一个借口拖延,就会影响到第二天的任务,久而久之,任务越积攒越多,就很容易放弃。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我都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带着这样的满足和乐趣,我享受着每一段学习之旅。
二、为什么你每天很忙,却没有收获 如果说我们都是即将展翅高飞的雄鹰,目标让我们的方向明确,而计划,则让我们羽翼丰满,奋力高飞。在整个高考复习阶段中,我的任何一个目标都有相应的实施计划,如果只有目标而没有计划,目标就变成了一句空谈,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确定目标,学习就会迷失方向。
在老师的指导建议下,我开始写学习计划,我把高三总复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全面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归课本,把握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脉络。重要的知识点我们都清楚,但是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要利用第一阶段的复习把所有的知识都整合一遍。
第二阶段:大量做题,重点复习。 这一阶段已经没有时间让我兼顾所有知识点了,我把时间都放在多做题、抓重点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熟记于心的知识点,少了大量做题巩固也不能融会贯通。大量做题能够帮助我们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我们把遗忘的知识点再捡起来。这里一定要提醒大家,大量做题并不代表着做题数越多效果越好,也不意味着什么题目都要做。 高三争分夺秒,海量的习题册你根本就做不完,对于题目也要进行筛选。我做题的时候,熟悉的题目头脑里过一遍解题思路就可以了,没见过的题型或者是不熟悉的地方才会把每一步都写上,这样不仅保证了做题的数量也保证了质量。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做整套高考卷子。周末时间相对宽松可以自行安排,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当考场,然后计时做题,就像考试的时候一样。通过这样的模拟考试,增强手感和题感,也让自己熟悉考场氛围,不至于因为紧张而乱了分寸。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总结错题。 在经历大量做题的阶段后,总结错题非常有价值。我每科都有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目总结在本上,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做一遍,如果做对了我就删掉,做错了继续做,直到自己真正掌握了为止。有时候,看到一个题目貌似做过,有印象,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一看答案又瞬间都记起来了,这种断片的现象要是出现在考场上不是追悔莫及吗?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狠抓错题,不要让熟悉的类型题一错再错。
三、计划不是一张纸,计划是行动指南 一提起制订计划,很多同学都会一股热血上心头,洋洋洒洒地写了几页纸,然后第二天该干吗干吗,这些纸被抛之脑后,等到期末的时候,这也没有看那也没有复习好,考试之后看着并不是很理想的成绩才开始追悔莫及,只能自己在心里感叹:“唉,怎么还没来得及准备好,就考试了呢?下学期一定要制订一个好的学习计划。”结果,到了下学期,学习计划只是换了一张纸而已。如此的话,你的计划有什么用呢?制订计划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我们要把它变成行动指南,依照它来安排每天的学习生活。
首先,我要确定一周之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段,然后写出每个时间段都要做什么,下午和晚上的自习、周末的时间段比较长,我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比较难以掌握的或者是薄弱的学科,周末也可以给自己安排个简单的模拟考试,考察下自己还有哪些知识学得并不扎实,以便下周重点复习。其他的零散时间可以记英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相对杂乱的内容。 一般来说,早上头脑清醒,于是我把背诵课文的时间安排在早上,后来我发现,我每天早上昏昏欲睡根本记不住看了什么,反而晚上的时候精神亢奋,记得飞快!于是我立马调整了时间表,早上就看些比较熟悉的公式、简单的单词句型,困难的部分都放到晚上记。
四、紧抓重点、兼顾一般 高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所以让有限的精力发挥最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计划也要抓重点。
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的学习安排让我整个高三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也很少出现焦虑不安、毫无头绪的心态。我想这也是我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做计划的主人
第二章 做时间的主人
三、学习要有固定规律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每天早上,闹钟响了很久也起不来,带着早餐飞奔进教室,久久才能缓过神。下午困顿乏力,上课精力不集中,分分钟就要睡着,晚上到了睡觉时间,又兴奋得睡不着。平日里学习忙碌,周末就一觉睡到中午,周一回到正常作息又要缓几天。这便是高一时我“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我的审题还是我的学习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白天的学习虽然有安排,但是每天的安排都随着课堂走,没有自己的规律,很容易受影响。每天看着忙忙碌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这样没有规律的学习,会让时间很零散。就像你每天早餐都要喝牛奶,那么到了早餐时间你就会想到牛奶,如果今天喝牛奶,明天喝咖啡,第三天要喝什么你就会想半天。学习也是一样,要形成固定的规律,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做完这件事之后很自然地就去做下一件事,不需要再抽空安排,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 要形成规律,首先就是要痛下决心,调整生物钟,形成固定的作息规律。我强迫自己早上7点钟准时起床,白天无论多困都强忍着不去睡觉,困的时候就不要看文字或者是背书,要不就看点有意思的视频,要不就阅读下感兴趣的课外书;中午午睡半个小时,到时间了也不要趴着不起来,否则很容易一下午都昏昏沉沉的。晚上11点钟准时睡觉,不要玩手机,也不要想事情,即使非常清醒也要静下心来躺在床上。一开始非常煎熬,经历了一段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日子,但慢慢地,我的生物钟形成规律,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晚上也不会失眠。 生物钟的调整,让我更加有时间观念,以前我总是一边大喊时间不够用,一边又拖泥带水,干什么都紧张不起来,起床要起半个小时,然后时间不够就胡乱吃两口饭去上学,晚上做作业是磨磨蹭蹭,等到睡觉的时候才慌了神,开夜车苦熬夜。
四、高效源于好习惯 有句话说:习惯决定你成为什么
大家都说,不要打“疲劳战”,要打“效率战”,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玩,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玩,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要安排妥当,才不会因为过度娱乐而耽误学习。平日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满了,放松也只是出去运动,听听音乐,刷刷微博。
第三章 预习:抢跑领先第一步
一、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预习是个从小到大老师都挂在口头上的作业,我从小学到初中,每天的记事本最后一项永远是预习下一课,当然我大多数时候没有认真完成过。而且,在我心里,一直认为预习是个可有可无的事情,把握好上课时间不就行了吗?课后认真复习好不就可以了吗?每天时间那么紧张,哪有时间去预习呢?
我开始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预习,为上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看过一遍书之后,对这节内容的整体脉络有个大概的认识,哪些地方是我已经掌握的,哪些地方是我还不太清楚的,我都一一做上标记,即便是时间非常紧张,我也会用5分钟大概浏
览下明天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自从开始预习,我发现上课我不再被老师拖着走,每当老师讲解一个知识点,我开始主动思考这跟后面要讲的知识点或者是以前的知识点有什么联系,老师的思路和我昨天预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在哪儿出现了偏差。我不再一堂课一堂课稀里糊涂地听下去,我提前发现了疑点,提出了问题,是带着问题去上课的,是来向老师提问的,是有意识有重点地去听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 预习让我提前进入角色,找到一个好的学习状态,该集中的时候集中,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一堂课听下来,感觉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了,非常有成就感。预习不仅仅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也让复习变得更加轻松。以前,我晚上必须重新看一遍书本才能做习题,大多数时候只能记住一个公式,对公式是怎么推导的如何证明的,都没有多少印象了。预习之后,相当于我在做题之前学了两遍,所以很容易较完整地回忆起上课的内容做题也顺畅多了。 有的同学会问,那么多科目,每天预习会不会耽误很多时间?其实,我在预习的时候也只是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并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去钻研,即便不能把教材上的内容全部弄懂也没有关系,对于弄懂的东西,我会产生兴趣,对于我已经努力但是还没弄懂的东西,我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恨不得老师上课第一个讲的内容就是这个。 对我来说,预习最大的收获不是提前学会了知识,而是改变了我被动学习的局面,让我变得主动接受新知识。以前,我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走进教室之前还不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老师走进教室才摸出书本,也不知道这节课讲什么,讲课的时候我自然分不清哪里是重点,听累了就开始开小差。结果听得一知半解、稀里糊涂。自从开始预习了之后,我在上课前就做好了听课的准备,我为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感到骄傲,也能提出问题让老师帮我解决。
用一点时间预习,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又增强对学习的信心,这真的很划算呢。
学习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预习也是。不要预习过粗,成为形式,达不到预习的学习目的;也不要预习过于细致,以致上课也没有什么可听的,浪费课堂时间,甚至打乱了整体的计划。预习只是学习的前半部分,不要指望开始预习之后成绩就突飞猛进了,要把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调整好,你的努力才会反映在成绩上。 我在预习了一两个月之后,都没有看到明显的成绩提高,但在预习的时候,我能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不再被动,我对学习新知识也更加有兴趣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因为这些时候,我开始从内心深处认同预习、重视预习。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都鼓励自己说:跑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比较累,但是也是第一个冲到终点线的人!
三、预习都做些什么
根据预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我把我的预习分为三大类: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每天做的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初步接触要学习的基础知识,顺便通过新知识巩固加深对原来知识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我更注重基础,不会深度钻研。我通常会读两遍课本,第一遍通读,对整体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细读,标记出难点和疑点,不懂的地方先试着分析,也可以借用参考书来寻找思路,若还是不懂就等上课老师讲解。 这些事情都做完了之后,我会合上书本,试着回忆刚才看过的内容,然后把预习的内容简要地写在本上。头脑里过一遍你会觉得很清晰,但是落实到笔头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当你发现有遗忘的时候,再简单翻一遍书本,加深印象。课前预习的时间因科而异,像是英语,若语法单一,单词量也少,5分钟即可,如果是数学、物理这样逻辑性强的学科,时间就会多一些。 阶段预习我都是以章节或者是一整个单元为单位,进行预习。我发现,记住一个小的知识点很容易,但是很难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我头脑里都是零散的记忆,很容易混乱和遗忘。阶段预习就能帮助我们提前对知识的脉络有一个了解,所以在阶段复习的时候,宜粗不宜细,不要关注细小的知识点,要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上。所以,这部分预习,我只要对整个单元的学习量、知识难度的分布、对知识的编排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即可。我会看教材每小节前面方框中的学习基本要求和每章后面的小结与复习,学习要求让我知道本章的重点,给我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方向,而后面的小结可以帮助我把章节内容串联起来。很多参考书会把每章的内容做成一个图表,更加清晰,我把图表都收集起来,去研究中间的规律和联系。 每学期的新书发下来之后,我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学期预习。拿到一本新书,先看目录,了解整个教材的大致内容,粗略地浏览一下教材,了解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对书本整体有一个把握。其实,书中很多常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学期预习材料,例如目录、序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顺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语文、英语后面的单词表、语法知识归类、文学常识表、化学的周期元素表、主要化学公式表等,可以帮助我们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类。 看书是个很枯燥的事情,所以我会选择我的弱势学科和优势学科穿插进行,弱势学科往往举步维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优势学科,找回兴趣和信心。学期预习让我对整个学期的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老师上课讲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知识点在章节中的哪个位置,很容易想到和其他知识点的关联。 预习并不是让你在课前什么都懂了,它只是个预热的过程,让你瞄准方向,找到重点。试着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预习吧,让我们一起做学习的领跑者!
第四章 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
一、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如果你问我,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课堂。毫不夸张地说,抓住课堂45分钟,胜过独自苦学10天,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没有比听课能带来更多的收获了。 我周围有很多同学,并不重视课堂,或者说,并不会听课。有的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开始还听得好好的,慢慢地,思绪就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同学之间讨论的时候他的眼神都在飘荡;有的完全受兴趣支配,这门课我喜欢我就热情高涨,不喜欢我就做别科的作业,也不管老师说些什么;有的一直在埋头苦记,充当老师的小秘书,根本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要抓住课堂,首先就要改掉这些不好的听课习惯,从内心深处重视课堂。种种不好的习惯短期内也许并不能影响什么,但是长期和老师脱轨,你就会发现无论课后怎么弥补,都补不上了,成绩越来越差,你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与其造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如一开始就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上课讲的都是重点中的重点,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些知识,就相当于一株小树苗失去了养分,无论怎么努力都长不高。 有的同学说,我十分重视课上的时间,每节课我都高度集中,很少有梦游的状态出现。这样算会听课吗?非也非也。课堂,是老师和我们的课堂,我们要和老师进行互动,才能有所收获。以前,我很爱自己思考问题,听课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急于马上弄懂。可是当我还在继续思考问题的时候,老师已经继续往下讲了。
后来,我改变做法,遇到不明白的先做上记号,继续听课,有时候会在后续的听课中茅塞顿开,有时候老师讲的内容也会给我启发。如果仍未弄懂,就课后思考,若仍无法解决,再和同学讨论或者是请教老师,直到弄懂为止。总之,上课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不能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顾此失彼。 45分钟的课程全程高度集中,我很难做到,所以我会有选择地听课。过去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听听都懂,可课后做习题时又抓不住要点。后来我找到了原因,原来自己上课看似认真,却没有抓到要点,没有领会老师某些话的深刻含义。其实,老师们都会慢慢引导你由浅入深,要跟着老师一起思考,才能抓住重点。
抓住课堂这45分钟,原本凌乱的知识点在我的脑海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那些隐隐约约并不懂的知识也会在老师的讲解下浮出水面。虽然全程高度集中会很辛苦、很累,但是我会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和豁然开朗的喜悦,心里就会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很难,注意力能及时转换也很难。我花了一段时间去熟悉每个老师上课的节奏,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集中的时候集中。自从找到了这些课堂上的空隙时间,我的大脑得到了适当的放松,听课效率也比之前更高了。
五、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认真听课、做笔记,这些只是辅助我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知识只有我们自己消化理解了,才有价值。上课没听懂,课后再复习,这不是我们一贯的学习套路吗?就是这样的常规学习方法,让我有了“等课后再复习”的心理。 老师刚才讲的重点我还没有理解透彻,没关系,等到课后再看;刚才溜号了笔记忘了记,没关系,等课后向同学借笔记抄;上了一节课回想不起来老师讲了什么,没关系,反正还要课后复习嘛,到时候再看好了。因为这种“等课后再复习”的心理,明明可以课上完成的事情被安排到了课后,上课的时候放松,把所有的精力都攒到课后进行加班加点的补习,第二天精神就不好,听课质量就更不好,如此恶性循成绩怎么会好。 为了改掉这样依赖课后的心理,我把课后安排表写得满满的,潜意识里告诫自己,我已经没有课后时间了,当堂的知识必须当堂消化。这样一来,心理上就有了紧迫感和压力感,听讲的时候大脑就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老师讲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想到哪里。 老师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我也一改往日拖沓的状态,积极寻找解题办法;为了节省课后复习的时间,我会利用老师写板书的间隙,迅速回忆一遍刚讲的知识,加深记忆。
课上抓住一切时间去吸收,去巩固,这让我的听课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慢慢地我发现,当时虽然记得住,听得明白,可过了几节课之后,明明上课记得很牢固的知识点,又回想不起来了,上午还明白的例题,下午解答到一半就行不通了。到了晚上复习的时候,还是要去翻课本,重新看一遍习题,努力回忆一遍课上的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我没有及时地总结,那些知识点太过于零散了,我抓不住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就只能记住一半,忘掉一半了。 课上45分钟时间很宝贵,你的思路要紧跟着老师走,很难空出时间让你去总结。下课10分钟,这个时候你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是最新鲜的,也是你记忆最清晰的时候,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总结再好不过了。所以,在老师下课之后,我会利用两分钟的时间,在脑子里快速地把当堂的内容过一遍。回顾一下这节课从头到尾的过程,主要的内容有哪些,老师是如何引入问题的,怎么分析,最后得到怎样的结论,都做了哪些题目等,想不起来的就参照书本和笔记。只有在自己总结之后,这些知识要点才会被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架构里,成为自己的知识。 对于课上没有听懂的遗留问题,我会趁着知识还热乎,利用下课时间立马解决,不会拖延到下午或者晚上。试想一下,如果你每节课的问题都不及时解决,问题就会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会占用多少课后时间啊。当堂知识当堂消化,让我课上紧张高效,课后也有充分的时间去加强巩固。
习题讲评课到底什么时候该听,什么不该听,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时间和具体的学习状况来定,如果这节课,老师都是讲的基础题目,而你对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有信心,那么你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一节课的时间,做什么收获最大取决于你自己。对于我来说,平日里的习题讲评课就是阶段性的总结课,考试前的习题讲评课就是拔高押题课,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一定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