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769)中

【原书卷五·四七】

杨云:“自翻黄历拣良辰,几日前头约比邻。郎自乞晴乞雨,要他微雨散闲人。”“斟酌衣裳称体难,回时暄热去时寒。侍儿会得人心意,半臂轻绵隔夜安。”“乍晴时节好天光,纨绮风来扑地香。花点胭脂山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乌油小轿两肩扶,纰缦窗纱有若无。里面看人原了了,不知人看可模糊。”“时样梳妆出意新,鄂王坟上小逡巡。抬头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游人鱼贯各分行,就里妍媸略自量。老婢当头娘押尾,垂髫娇女在中央。”“珠翠丛中逞别才,时新衣服称身裁。谁知百裥罗裙上,也画西湖十景来。”“白石敲光细火红,绣襟私贮小金筒。口中吹出如兰气,侥幸何人在下风?”“苔阴小立按双鬟,贴地弓鞋一寸弯。行转长堤无气力,累人搀着上孤山。”“白舫青尊挟妓游,语音轻脆认苏州。明知此地湖山胜,偏要违心誉虎丘。”“悄密行踪自戒严朱藤轿子绿垂檐。轻风毕竟难防备,故拣人丛揭轿帘。”“朋侪游兴略相同,里外湖桥宛转通。觌面几番成一笑,刚才分路又相逢。”“画舫人归一字排,半春水净如揩。斜阳独上长堤立,拾得花间小凤钗。”

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胜等,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趋吉避凶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黄历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冲煞、合害、纳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历书本是古时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准则,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并由皇帝颁布,因此称“皇历”。黄历在古代对指导农民掌握耕种时机有重要指导作用,故又称农历;黄历内容丰富,有“一册在手,万事不求人”之说,便又俗称为“通书”。但在粤语地区,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皇历在清乾隆朝以前一直由钦天监刊印,并由指定商户垄断发行,售价极高,常为数百文之巨(民间私印的“小历”售价仅一、二文)。销售皇历是朝廷重要收入之一,在元代竟是朝廷岁赋钱钞收入的千分之五。故历代均有法律禁止私刻私印。明代规定,盗印者如被查获,将被处以斩首的重刑,密告者则可获得赏银五十两。然而部分偏远地区,因不能及时获得当年的官历,加之暴利驱使,故私历现象一直无法禁绝。清乾隆十六年(1751),朝廷顺应社会现实,终于准许民间翻刻官印的皇历,且不须盖钦天监的印信。私人书局被允许翻印皇历后,为了争夺市场,有人在历书中增加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避免篡改皇历之名,于是,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把“皇历”改叫“黄历”,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今有说“皇历”改称“黄历”乃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所致,实是瞎说。本条诗话所载“自翻黄历拣良辰”便是明证。

比邻,音bǐ lín,释义:1、亦作“比隣”。乡邻,邻居。《汉书·孙宝传》:“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晋·陶潜《杂诗》之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2、相邻而居。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周青士)工诗好客,与朱彝尊、李良年、钟渊映比隣相善。”3、亦作“比隣”,音bì lín。北齐时户籍编制的基层组织。《北齐书·元孝友传》:“令制:百家为党族,二十家为闾,五家为比邻。”

比、邻,周时对城区内外的以五家为标准划分的行政单位的不同名称。郊内五家为“比”,郊外五家为“邻”。据《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又据《周礼·地官·遂人》:“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郑玄注:“郊外日野,此野谓甸稍县都。”“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邻、里、酂、鄙、县、遂,犹郊内比、闾、族、党、州、乡也。”据此,可以看出,“比、闾、族、党、州、乡”为郊内单位,“邻、里、酂、鄙、县、遂”为郊外单位。郊内五家为“比”,郊外五家为“邻”。

侬,古时吴语地区的自称,我,我们。

半臂,音bàn bì,汉服的一种形制。半臂其形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长及膝部。部分学者主张“半臂”为男子服饰的,因为唐代史料区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锦,穿在圆领袍衫里面,故称“锦半臂”。隋唐时期的扬州生产“半臂锦”,是专供制作半臂的彩色纹锦。《事物纪原》云:“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于衫,身于衫齐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绣镼,如今之半臂”。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轻绵,音qīng mián,释义:1、指絮棉,棉花经过梳棉机精细梳理后,会变成薄如蝉翼的絮状物,而且是连接成片的,这时的棉花被称做絮棉。宋·杜安世《行香子》词:“数株堤面,几树桥边。嫩垂条,絮荡轻绵。”2、薄棉衣。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引清·杨守知《西湖竹枝词》:“侍儿会得人心意,半臂轻绵隔夜安。”

纨绮,音wán qǐ,意思是精美的丝织品。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亦指纨袴子弟。或代指妇女。唐·元稹《莺莺传》:“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本条诗话“纨绮风来扑地香”句,是借用“纨绮”来表达湖风的丝滑柔和。

乌油,音wū yóu,谓黑而光润。《红楼梦》第四六回:“只见他……蜂腰削背,鸭蛋脸,乌油头髮。”茅盾《子夜》一:“前面一所大洋房的两扇乌油大铁门霍地荡开,汽车就轻轻地驶进门去。”

纰缦,音pī màn,意思是经纬稀疏的帛。唐·元稹《离思》诗之三:“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了了,音liǎo liǎo,释义:1、聪慧;通晓事理。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小时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宋书·恩幸传·戴法兴》:“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於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得法兴等五人。”2、明白;清楚。晋·张华《博物志》卷二:“有发前汉时冢者,人犹活……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序。”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3、拍打谷物用的连枷。释名·释用器》:“枷……或曰了了,以杖转於头。故以名之也。”按,毕沅疏:“了,今本伪作丫。”

鄂王,指岳飞,岳飞坟在西湖边。

逡巡,音qūn xún,意思是徘徊不进,滞留,拖延,迁延;迟疑,犹豫,小心谨慎;退避,退让;从容,不慌忙;倒退而行,恭顺的样子;顷刻,极短时间;指月晕。

就里,音jiù lǐ,意思是内中情形、内部情况。元·纪君祥《赵氏孤儿》:“那屠岸贾将我的孩儿十分见喜,他岂知就里的事?”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王家设宴莫猜疑,就里机关我自知。”《隋书·礼仪志七》:“开皇中,就里欲生分别,故衣重宗彝,裳重黼黻。”

妍媸,音yán chī,意思是表示美和丑,出于陆机《文赋》:“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明·袁宏道《虎丘记》:“分曹部置,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垂髫,亦作“垂龆”,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别才,亦作“别材”,音bié cái,意思特殊的才能,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

百裥裙,音bǎi jiǎn qún,古代裙名,也称百褶裙,现代也称“密裥裙”或“碎折裙”。是据隋唐裥裙形成,两宋时褶裥多而细,故名“百裥裙”。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裥裙”,裙式用整幅缎子打折成百裥。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清代服饰》:“曾见有三条百裥裙实物,前面裙门绣花加花边栏干,左右打细裥,相合恰好是一百裥;另一条半爿为八十折,整裙即有一六○折,……名不虚传”的百裥裙。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成许多皱纹。汉成帝一看,有皱纹的裙子比原来没有皱纹时更美。于是,宫女们以后穿的裙子都喜欢折叠成许多皱纹折痕,并把这种裙子称为“留仙裙”。本条诗话中“百裥罗裙”,意思是百裥裙是丝罗质地的。

白石敲光,指用火镰取火。火镰, 亦作“火鎌”,取火的用具,用钢制成,形状像镰刀,摩擦火石上,发出火星,点着火绒。因形似镰刀,故称。我国南方称“火刀”。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家僮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老汉一边装烟一边说:‘拿了烟锅忘了拿火镰。’”火镰用的火石叫燧石,是石英变种,有贝壳状断面的硅质岩石。颜色以灰白、乳白比较常见,亦有灰、黑色。使用方法:左手捏住燧石,找燧石锐利的棱角边缘位置朝外,将火绒放置燧石上面,手指按住。右手持火镰,用火镰快速擦燧石棱角,是擦,不是敲,产生火星, 引燃火绒,再把缓慢燃烧的火绒放到火媒上,用嘴一吹,火媒燃烧,得到明火。本条诗话“白石敲光细火红”句,说的就是用火镰取火,但敲的方法虽然也能够产生火星,但不如“擦”更好。

小金筒,指小巧包铜的朝烟筒。朝烟筒是抽旱烟的烟具,也称为“潮烟筒”。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相传此烟筒曾被大臣带着上朝,意指上朝庭都能用的烟筒;其二是用该烟筒所吸的旱烟丝,是将烟丝切细之后稍加水润湿的,北京话以“湿”为“潮”,因此得名。潮烟“劲儿”小一些,且加水时可加香料,故香味浓郁,主要是妇女以及一些贵族男子抽用。清朝中后期,好用、称手的烟具开始畅销。浙江江山的铜匠,将打铜工艺融入简陋的竹烟筒,将竹烟筒越做越精美。朝烟筒的“铜头”,是精心打造的具有江山特色的工艺。铜头两侧包的是“鱼鳞”铜片,鱼是“余”的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而这个鱼鳞纹,是一锤一钻敲打出来的。竹节烟杆讲究“九寸十八节”,即指在九寸(30厘米左右)的长度内有18个竹节,可遇不可求。本条诗话中的“小金筒”应该就是江山朝烟筒。有人注解为水烟筒,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水烟筒内有过滤烟的水,若藏在“绣襟”里很容易溢出污染衣服,所以,一般没有随身携带水烟筒的。

小立,音xiǎo lì,意思是暂时站立住。宋·杨万里《雪后晚晴赋绝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孤山,杭州西湖中最大的岛,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高38米。这里碧波萦绕,山上花木繁茂,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

白舫,音bái fǎng,是指白木的船。唐·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诗:“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宋·陆游《急雨》诗:“白舫投沙峡,青帘卷市楼。”

青尊,音qīng zūn,指盛酒的酒杯。酒别名绿蚁,故称。唐·陈翊《宴柏台》诗:“青尊照深夕,绿绮映芳春。”清·吴伟业《雪夜苑先斋中饮博达旦》诗:“愁烧绛蜡消千卷,爱把青尊掷万钱。”

戒严,原指警戒、戒备。《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今六军戒严。”《晋书·卞壶传》:“今内外戒严,四方有备。”今则指国家在面对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横祸等事情上,为了社会的安全和国家政治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一般表现为军队接手相关的权利。具体表现形式为增设警卫,加强巡逻,组织搜查,限制交通等。本条诗话中的“戒严”是戒备的意思。

朱藤轿子,红色的藤制轿子。轿子是古代官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文官出行可以乘轿,武官无论官职高低,都只能骑马。轿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材。但在南方,则较多使用竹子、藤,取材容易,且轻巧方便,利于在南方的崎岖山路上使用。清朝时,朝廷对轿子的样式及轿夫人数都有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坐绿呢轿帷八抬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帏四抬小轿。平民只能坐二人便轿。

朋侪,音péng chái,是朋辈的意思。南朝·梁·陆倕《为息缵谢敕赐朝服启》:“姻族移听,朋侪改瞩。”唐·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诗:“钿车迎妓乐,银翰屈朋侪。”

觌面,音dí miàn,释义:看见;迎面;见面;当面。宋·陆游《前诗感慨颇深,犹吾前日之言也,明日读而悔之,乃复作此,然亦未能超然物外也》诗:“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

奁,音lián,本义:大号盛食器具。字从大,从区。“区”意为盛装食物的容器。“大”指“尺寸大”。“大”与“区”联合起来表示“大号的盛食器具”。引申义:大号匣子等容器。但本义逐渐消失,转为与女子及出嫁有关的含义。释义:1、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衔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朝间。2、泛指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如妆奁、香奁。《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唐·李商隐《骄儿诗》:“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3、泛指盛放器物形制小巧的匣子。如印奁、饭奁、香奁、茶奁、棋奁等。4、陪嫁的衣物等。如:奁田(陪嫁的田产);奁匣(陪嫁的镜匣);奁币(陪嫁的财物);奁具(嫁妆);奁箱(嫁妆)等。在古诗词中,奁字极常见,以上各种字义俱有体现。本条诗话中“半奁春水净如揩”的“奁”是“奁镜”的省称,全句意思是,洁净的港湾水面如同刚刚擦拭过的半面镜子。以下诗句可作参考:北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宋·吴文英《生查子·秋社》:“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宋·白玉蟾《题平江府灵岩寺》:“太湖远水如奁镜,木渎平田似局棋。”

凤钗,音fèng chāi,古代妇女的头饰,属钗子的一种。因钗头作凤形,故而得名。常被用作男女定情信物。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钗子》:“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唐·李洞《赠入内供奉僧》诗:“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凤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凤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词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随园诗话》(76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