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日头条,一则新闻令人震惊不已,警方刚破获的积压9年的命案,女婿砍死岳父并焚尸。被害人刘某生前与其妻子、大女儿、大女婿、二女儿及二女婿一起生活,九年前的某晚,刘某酒后回家与岳母发生激烈争吵,进而演变肢体冲突。大女婿因对刘某有积怨已久,便从厨房里拿出菜刀,趁刘某有不备将其砍死。随后,二女婿持刀再次对刘某有砍杀泄愤。后来几个亲人又用电线将尸体捆绑,用电动车将尸体抛至一片林地进行焚烧。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两个女婿这么怨恨岳父,为什么女儿出嫁后却依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亲人之间会产生如此大的仇恨吗?这样残忍的结局令人难受、痛心。反观这样的中国家庭,严重缺乏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限感。
人们与陌生人的界限感往往可以通过空间距离来实现。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难意识到,我们痛苦的根源,往往是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界限感而造成的。
传统的中国父母往往不愿退出孩子的生活,恨不得参与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吃饭穿衣、兴趣爱好到学业志愿、工作择偶,都要指手画脚,甚至越俎代庖。这样的父母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仅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当做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父母以爱的名义,希望支配孩子的金钱,支配他们的职业,还想支配他们的情感,甚至过份到要支配他们的抚养关系。
缺乏界限感的家庭,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呢?
首先,父母包办过多,会产生“巨婴”,子女成年后还依赖父母,在工作中怕吃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不自信,成家后很难负起责任。我父亲对我家唯一的男孩儿、我的小弟就是如此。曾经我弟弟的结婚证都是父亲去代领的,后来孙子的出生证他也要管,被熟悉他的工作人员笑话了一顿。小时候的小弟聪明可爱,学习不错,可是在父母的过度操心中,他成为一个束手束脚的人。工作稍不如意就率性辞职,宅在家里玩游戏。他知道他的儿子自有爷爷奶奶管,而弟媳因为他没责任心不知生过多少气,无数次想要和他分手。
其次,父母没有界限感,干涉孩子的高考志愿、职业选择,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会让孩子的人生比别人多走弯路。亲戚家女孩高考时在当地是前几名,她想学化学,父母认为女孩子整天做实验、和瓶瓶罐罐打交道没什么出息,硬是逼着孩子改了志愿,学了她不想学的、父母认为有前途的专业,结果大学四年孩子很不开心,虽说在985名校,但是学业平平,她一提起这件事,就会说:“我恨死我爸妈了。”毕业之后,她没有按父母的意愿再深造,而是花费一年多时间重新学了另一个专业,考上国外大学研究生,不想再回到父母身边。
最后,缺乏界限感的父母给孩子的婚姻家庭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我见过周围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双方父母的参与而导致矛盾,甚至决裂。有一种父母,因为不放心,怕儿子吃苦或者女儿受气,把成家的子女留在身边,不仅柴米油盐,还有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都要管理和指点。最终却花钱受累出力不讨好,导致家庭矛盾重重,甚至剑拔弩张、大打出手,亲人变仇敌。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有的父母为了心疼女儿,添了外孙之后,不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带,还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引发两家矛盾,自己还很生气郁闷。前段时间老公就劝慰他的老伙计:“孩子的事儿你就别操那么多心,外孙有亲家带多好,你锻炼好身体,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当他放平心态、摆正位置后,本来闹离婚的女儿女婿也归于平静了。同事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大公司上班,俩人事业心都很强,年薪近百万,自己和老伴退休工资也近两万,日子美满得令人羡慕,但他最近一年忧心忡忡:眼看周围的同事同学孙子孙女都能打酱油了,自己的儿媳却坚决不生孩子,摆明了要做丁克。每每别人问他啥时候抱孙啊,他都无地自容,难堪至极。他茶饭不思,心心念念想让儿子跟儿媳离婚,说儿子优秀也不怕再找不到好的。我们开导了多次他才打消这个念头,最终让儿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夫妻,两个人感情挺好,也没什么原则性的矛盾,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掺和,导致曲终人散,遗憾终生,父母也追悔莫及。
更重要的是,缺乏界限感的家庭,留下来的思维模式,对孩子也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孩子会一直为父母而活,往往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而孩子也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父母的控制模式,悲剧得以代代遗传。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适时地退出子女的生活。
三岁退出餐桌;
五岁退出卧室;
六岁退出浴室;
八岁退出私人空间;
十二岁退出厨房;
十三岁退出家务;
十八岁退出选择。
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退出。放手不等于不爱,不等于不关心,不等于不帮忙。放手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循序渐进与孩子成长相伴的过程。爱孩子不是爱控制孩子。《圣经》里说:“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进行“断奶”,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57岁母亲,退出儿子“家庭”的真实经历。儿子成家后,最初她每天去儿子家干活,勤快得连儿媳的内衣也给洗干净,堪称“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换来的是儿媳对儿子的大吵:
“你看看你被你妈惯的,每天回家就躺沙发上,什么都不干,东西不收、垃圾不倒,就差没把饭喂你嘴里了,你就像个没断奶的小孩!”
“她就不能像别的大妈那样,跳跳广场舞,走走模特步,别像个摄像头似的盯着咱们!”
伤心难过委屈之后,婆婆和公公一起外出旅行,学会了拍照美图晒照片,找到了全新的自我,收获了幸福和满足。旅行回来后,她告诉儿子儿媳,自己要重过晚年生活,并悄悄地把那把对于她来说,象征着主权、话语权、家长权的钥匙,交到了儿子的手里,对他说:“妈妈以后可能不会常来,就算来,也会事先打电话的。”
母亲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母子之间真正的告别正是从这个拥抱开始的,尽管有些不舍,但她知道,她已经告别得晚了,但还来得及。
所以,接纳分离,才是爱的最终目的。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一次次得体的退出。
北大才女赵婕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
因此,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有自己的事业和一定的社会角色,在孩子眼睛里是积极乐观健康的人。
作为子女,也要懂得:当你的父母能够控制你的时候,你可能也是他们的同谋,你在这样的关系中,甚至会发展成为帮凶。或许你痛恨父母,但你终究会成为他们,因为你会把这种控制投射到你和孩子的关系上。如果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你孩子身上重演,只能从你这里开始改变。
你所要做的,不是沉默,更不是忍让。只需温和、坚定而简短地对父母说:“我很爱你们,但是这件事情不行。”
然后,你要用行动划出你的界限,这样的界限是不允许任何人轻易打破的。如果你父母因此而情绪失控,你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同时,作为子女,请不要忘记表达你的爱。但是,爱,不是妥协。因为只有保护好你自己,你才有能力施予爱!
每个牢守界限的人,可能会经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但是,过了适应期后,情感操纵会减少乃至消失,父母会逐渐适应甚至开始欣赏清晰而坚定的你。
希望那时,悲剧将不再发生,所有的家庭关系都能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