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彬讲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威力我用不起

        孙子是谁?其名孙武,春秋时期,与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夫差的父亲),助吴国成五霸之业。而孙膑是战国时期人,师从于鬼谷子。两人相差好几代,孙膑或许是孙子后人,虽然都姓孙,但不可混为一谈。

        很多人喜欢从《孙子兵法》里发掘从商之道,从《三十六计》里学习变化之术,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去读此书,单就这方面来说,读完后必会大失所望,因为里面的谋略似乎都太过平常,用现在话说就是,没有什么新鲜的。然而细细琢磨,这又是一卷大大的智慧,可悲的是,我们往往明白通往成功的路上有太多陷阱,却睁着眼自动往里跳。

        此书收集了从曹操到杜牧,再到作者自己,十多位古往今来各家的注释,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对于古人著作的注解,往往很容易激发激烈的讨论和反驳,有些人做学问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博学,习惯去反对,所以喜欢驳斥、揪字眼,求胜心太强,美其名曰是认真,其实是一种固执。我比较喜欢博众家之长,然后从一大堆道理里面,找自己喜欢的、看的顺眼的就好了,何必强求别人和自己一样呢?当然,认真指出错误,这又另当别论了。

此书六千多字,给我以什么启发呢?

        1、精于算计。这算计不是阴谋诡计,而是计算,先分析胜算,战争不是儿戏,关乎到国家存亡。所以在战前要分析各种指标,天时地利人和,总之要打有把握、有准备的战,而且要计算战后的得失,仅仅是为个人恩怨,耀武扬威而战,那真是国家的大害。有人问,难道他国侵犯,计算没有胜算就不抵抗吗?当然要抵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过不能硬碰硬,依然要先计算,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诱敌深入,或固城死守,总之,不能匆忙的把精锐拉到前线去和敌人硬拼,最后全军覆没导致亡国。

        2、上兵伐谋。任何战争都是有代价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算不得良将,不战而催人之兵才算。我们往往死盯着虚无缥缈的巨大利益,而忽略眼前实实在在潜在的风险和代价,因为心存侥幸,所以不惜代价,还自诩为英勇,其实是欠缺思考。

        3、一战而定。关键是伺机而动,然而我却总是楚楚欲动,因为不能忍受“不作为”的状态,害怕长时间的等待,不够耐心。李牧守边关,十年不出战,闭关搞训练,然后一战而直捣黄龙,为边关赢得十多年太平,可谓一战而定。巴菲特的投资,也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分析、观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筛选出投资对象,有时候一两年才投资一个,然后大量押注,一战而定。真正厉害的人并不是那些所谓的“百战百胜”的人,因为百战百胜了,依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战,也许一次失败就输掉了根本。

        4、巧用离间。有时候我们觉得用千金去贿赂、收买别人,这钱花的真不值得,第一觉得太便宜他了,第二觉得花这么多钱也未必有用,何必呢?其实呢,这点钱相对于战争开支来说,是太少的一部分了,但是对于胜利可能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是非常值得的。那么这钱花了却没有起到作用怎么办?其实这是很有可能的,如果钱都能解决问题,那就真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从概率上来说,这是一种策略,使用的多了,必然会有回报,增加胜率。事后诸葛亮来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最终成败,也在于两人对于金钱和权利的占有欲上,传闻项羽把已经做好的给有功之人颁发的将印,都把边都磨圆了,也不舍得给出去,就成妇人之仁了。

        5、不惧输赢。虽然胜败很重要,但战斗贵在气势,上下同心、向死而生,所以兵法讲究围而不合,留一个缺口,让人有侥幸心理,放松抵抗,然后慢慢的埋伏追杀,丧失斗志的人,没有什么抵抗力。反观优秀的团队也是如此,斩断后顾之忧,才会勇往直前。

        通读此书,不仅能大致了解孙子兵法的理论,也能学习一些历史,浅显的文字解释和案例,很有趣味。看到有些书友指出某些例子举得不太切合,说明有很认真的思考过,这也许是作者希望看到的情形把,毕竟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但只要有所收获,就是一件美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彬讲透《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