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柔漪
“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院士曾经解释过自己的梦想,“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接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试验田里,三十一岁的农校老师袁隆平,在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水稻,鹤立鸡群,籽粒饱满。
等到春天,袁隆平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到田地里,到了禾苗抽穗的时候,却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次不齐。
因为那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从此以后,袁隆平就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后来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延续和传承一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科学梦想。
那就是发展科学,利益民生,造福人类,促进文明。
识读这本中国第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相隔三百余年的袁隆平和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和务实,造福人民。
连接起这场跨越古今对话的正是一本典籍《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出版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四年,作者是一位明代科学家,叫做宋应星。
青年的宋应星要学神农氏,种好五谷,这样全天下的人才有饭吃。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天工开物》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初版《天工开物》距今已经有三百八十四年,其中不论是百姓的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等精巧技术,字里行间,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何为“天工开物”呢?
《天工开物》这部著作,它的名字来源于两部典籍,一部是《尚书》,另外一部是《易经》。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可以理解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
开物,是《易经》里面的一句话:开物成务。就是开创万物,开发万物,成就万物。
所以“天工开物”,是人要利用自然,用聪明才智,用技术,然后开发出万事万物来。
这四个字里面,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也是《天工开物》这部书里面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人自古传承的技术观。
这本书了不起在哪里,它是上、中、下,一共是一十八卷,一部分是农业技术,还有一部分是手工业技术,搭配了一百二十三张手绘的图。
每个细节都画的非常清楚,以至于我们现在看见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就能真的明白,当时在十七世纪,明朝的工艺达到了什么样子的水准。
《天工开物》在历史长河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
《天工开物》第一卷第一句话就提到了神农氏,还在书中提到从神农开辟农耕到了尧帝,有了千年之久,尧帝时代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后稷,是他教会了人们,分辨良种。
“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尚书》
后稷这个人物,在《尚书》里面也有记载,就是帮助大禹治水的那个人,把河道疏通以后,就开始教老百姓种五谷。
神农氏,除了尝遍百草,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技术男”,他发明了两样很重要的的工具,一个叫耒,一个叫耜,有了耒耜才能翻土,才能够耕种,有了耕播农业,才有人类定居,就摆脱了那种居无定所,到处游猎、采集的生活,进入农业的定居生活了,然后慢慢的开发出现在的农业文明。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尚书》
《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就是从这句话中引出来的。
关于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故事,上学的时候中学历史课本中也学习过。
宋应星,字长庚,从小也是一个小神童,过目不忘,当初在江西考乡试的时候,考的第三名。他的哥哥宋应昇比他大九岁,考第六名,所以当时觉得不得了,乡试完了就是会试,他跟他的哥哥,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当时乡试的第四名,叫做涂绍煃。
三个人一行从南往北走,到北京考试,涂绍煃当上了大官,但是宋应星和他的哥哥考一次没考上,再考一次又没考上,六次落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实用之学。
对于宋应星而言,他在六次科考的过程中,走访大江南北,把老百姓怎样生活,生产到底用什么技术都记录下来,最后写出了《天工开物》。
涂绍煃慷慨解囊,出资帮助宋应星刊刻了《天工开物》,如果没有好朋友涂绍煃的帮助,《天工开物》是无法问世的。
年轻时候,宋应星的哥哥劝中了举人的宋应星,要端庄,学圣贤。宋应星说:“我学不了端庄的圣贤,我要做这田里的圣贤。”田里的圣贤就是神农氏。
想要禾苗和高粱一样高。躺在禾苗下面,做一个让天下衣食富足的美梦。
“稻田里也有学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基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衣食饱暖。
“兄长,这耕田的技能,还有这制造水车的技艺,这可都是让天下富足的大学问。为这些大学问著书,立言。把所有有用的实学全部集中在一起,写一本有利家国,有利百姓的好书。”
《天工开物》第一卷的《乃粒》里面的段落,“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不能靠着自身长期生存,必须要靠着五谷才能生存下去,而五谷要靠着人种植才能生长。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天工开物·陶埏》
这句话意思就是中华驰名四方的瓷器都是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早已销往西洋、东洋各国。
“佳兵者不祥之器,盖言甚也。”——《天工开物·佳兵》
兵器是不祥之物,所以要谨慎使用,但是用好了,那可是有利家国,有利百姓的。
宋应星将有关粮食生产的《乃粒》放在了整本书的第一卷,表现了宋应星的“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他认为五谷的价值是高过金玉的。
宋应星的悟性很高,摒弃了功名,回归了自然,而发现了自然生长的规律,天地的孕育。
“不作溢美之词,不作浮夸文字,书中要包罗先人之智慧,书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艺,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天工开物·序》
《乃粒》写的是种粮食,《乃服》是做衣服。《彰施》写的是取色,《粹精》写的是打粮,《作咸》是制盐,《甘嗜》写的是制糖和蜂蜜。
《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在戏剧的结束,宋应星穿越到现代,手里接过袁隆平院士那株超级稻的时候,真的很让人感动。
李绅的《悯农》里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早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农耕的辛苦。
想一想,一代又一代的心怀梦想,如果没有像宋应星和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又哪里能换来我们现在不缺吃穿的幸福生活,要学会珍惜,指的不仅仅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