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三)

  《墙上的斑点》全篇没有故事和情节,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想象的“我”,只有思维的流动,这种思维的流动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的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借此或隐或现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弗洛伊德很早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身心关系的微妙。后来,当他独立工作的时候,创立了精神分析最典型的方法“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身心放松地坐在卧榻上,想到什么,就尽量把它说出来,自由联想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最典型的方法。意识流小说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意识流小说作家们也不驻足于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外部事件,而要敏锐地捕捉这些事件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瞬间印象或真实感受。弗洛伊德的学说引导作家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进行多层次的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一重又一重的想象,揭示了人物的各种心理状态。正如《墙上的斑点》的开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小说围绕着这个斑点在“漫不经心”的意识活动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主人公从墙上的斑点想到人生的变化无常,到莎士比亚,到古冢,到牧师,到树木的生长,意识随意流动,直到最后发现那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偶然性,随意性,无意识性,跳跃性和突兀多变。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里作者控制的一切,由他介绍人物的思想感情,编串故事情节。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来表现一种思想状态或情绪。《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内心的独白“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例举少数几件我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够了。”深刻表现了当时西方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普遍感到悲观,孤寂的情怀,也正是伍尔夫当时自己的真实心态,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意识流小说初读起来,可能使人感到支离破碎,枯燥乏味,迷惑不解;但仔细体会,其顺其自然的意识流动可以使读者飞跃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通过揭示人物的潜意识中反映出的人类与社会的种种现象,让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人物内心的隐微活动,如实自发地展现出来。“他们企图更贴近于生活,更为真诚和更为精确地把激起他们兴趣和感动他们的东西保存下来。”意识流小说家不再把生活的原来形态套嵌在小说里,而是更加深刻地探求并表现人物内心变化,精神模式,思绪的错综复杂和深层心理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