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合理选择的方法论文章,但由于所选取的事例完全是个人经历,可能略显琐碎,所以在开头直接摆明要点&结论:
1.选取影响选择的指标,如选取何种健身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饮食,需要考虑成本,方便程度等等..
2.对可量化的指标务必量化以求稳妥,如有经济因素在内时,列出具体金额,而不是凭感觉进行比较。
3.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即每一种情况都要列出,且之间都是独立于彼此的关系。
4.落到纸面,必须输出以体现,而不是在脑海中无限停留。
以上。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考季中,我因为一系列"当时看来很合理,回头直拍脑门觉得蠢"的决定而选了在北京考试。
直接导致的状况就是考试的几天内没有一天睡过好觉,只吃过一顿好饭。但万幸的是自己健康的生物钟以及全部处在下午的考试安排勉强救了自己——即使晚上休息不好,早上起得早可以看一会儿再补个觉——所以除了有一门的复习进度略落后于计划,但总体考试的临场发挥并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干扰。
但回头再来复盘这一连串的选择,我觉得它对我今后再做比较有影响的选择时,会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穷尽选择,合理分块。
我这次在选择机考地点的过程选择了两项参考标准:费用和休息效果。
我面临了三个选择:回家,就近去泰安,以及有朋友提供住宿的北京。
我首先草率的否决了泰安,理由是泰安没有青旅,酒店不一定有书桌可供自己复习,而且酒店花费比较高。
接着在北京和南京的考虑上依然有偏见的选取了北京——我当时觉得南京的考点离家太远,且都是早上考试,不想麻烦爸妈早起开车送的话自己难以赶到,北京的线路是地铁沿线,比较稳定,且好像高铁票价上回南京和北京差了不少。
当时我做完选择之后还觉得十分合理,但现在单纯抛开我在北京选项上遭遇的意外情况不说,光是花费上我其实就已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但为什么我当初没有看出来呢?
因为首先我压根没有去做量化&输出。
如果我是在考虑花费,那么究竟要花多少钱,我心里到底有没有数?
从结果上来回看是完全没有的。
泰安的这个选项,我只是“觉得”酒店没有书桌,而且开销比较高,但其实想想自己在曲阜的住宿经历,如家就是有书桌的(虽然泰安好像在考点附近没有如家),但错误其一是我没有筛选一些酒店,打电话确认情况;其二就是我没有对实际的花费,列一个清单。
而北京和南京之间的比较也是同理,如果我们真的要做一个比较,可又不拿实际可量化的指标来比,这不是犯蠢又是什么呢?
并不是一切我们以为的,都会如同我们所以为的样子。
如果我们任由自己的决定停留在主观臆断,那我们所面临的后果就将完全依靠运气,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就好比我们把自己的成功寄希望于彩票中奖。
而不做纸面或者实际性的输出(电子介质亦可,形式不是重点),紧接着带来的后果就是无法穷尽,以至于可能忽略最优解。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于我在第一天考试当天收到了去泰安考试的小伙伴的信息。我才意识到对方也是下午。
而我是四天考三门,第二天没有考试,由此带来的额外选项是——我完全可以第一天考完直接从济南回泰安,既能休息还能保障第二天的复习,第三天上午到达泰安,当晚留宿。
这样既保证了复习质量,也省下了很多费用。
然而这么优质的一个解法却因为自己未做输出而被忽略。
诚然我有安慰过自己,无论是因为认知水平的不够,还是因为彼时的思绪繁杂,自己好像在当时的确做出了符合当时状况的最优选。
但如果这个选择是本可以做的更好,那么这样的错误,对于未来而言,就不应当继续存在下去。
我们如果想要在既定的努力水平上成长的更快,那么有一个诀窍就是少犯错误,尤其是自己已知的,明知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