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信的落幕说起

前阵子,移动官宣今年9月30日飞信将正式停止服务,引发各路人士议论纷纷。作为一名从业八年多的运营商老兵,总感觉想说点什么,却又好像不知道从何说起...

2007年中国移动推出飞信。移动用户使用飞信,添加对方为飞信好友后即可聊天。使用飞信,用户不再需要像短信那样每条进行收费,只需支付很少的流量费即可。因此,相对于当时每条一毛钱的短信,单条飞信的价格几乎为零。正是凭借方便、便宜的巨大优势,飞信很快风靡一时。巅峰时刻,飞信月活用户达1亿,下载注册用户累计达5亿人次。

就是这么一款当年国民级的、几乎免费的即时通信工具,后来竟逐渐“沉沦”,时至今日被官宣即将下线,多少有点让人惋惜和不可思议。

我们惋惜飞信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把它和我们日常在用的微信相提并论。

一个叫飞信,一个叫微信,相似的名称和功能背后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很多圈内人士都说:当年如果中国移动眼光放长远一点,把飞信运营得好一点,很可能后来压根就没微信什么事。要知道,飞信是三大运营商推出的无数个产品中有史以来距离成功最近的一个。飞信的失败对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打击。

可即便如此,运营商对打造产品这事似乎从来就没有丧失过信心。秉承央企的领导轮换机制,各省市运营商的领导基本每隔三五年就换一轮。新领导到任基本都会烧上三把火。这其中的一把大概率就是搞业务、搞创新。再具体的一点往往就是搞个新产品,提业绩、促发展。于是乎,运营商自己研发的各种新产品就犹如绵绵江水、滔滔不绝。这些新想法、新产品的效果如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其中,被大众记得住了的可能也就只有飞信。

想学互联网公司搞产品,但前期大量烧钱研发和推广、前期持续亏损的模式国企根本玩不来。京东连续亏损的第十年,刘强东说:我们打算继续亏十年。这种用投资人的钱拼市场、搞规模的模式哪个国企央企玩得来?

奇怪的是,可能是因为从事的行当、用到的专业知识和互联网行业比较接近,干着基础通信业务的运营商总想着和互联网公司对标:领导想着对标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产品与业务模式,员工惦记着互联网公司职员的收入。

这些年来从产品打造,到业务发展模式,再到公司发展理念,运营商几乎把能看到的、能理解的所谓互联网玩法都学了个遍。更有甚者直接成立子公司,从公司架构、考核机制等方面全盘照搬头部互联网公司,美名曰“机制创新”,可最终的实际发展却难以称得上是非常满意。搞来搞去,运营商这么多年折腾下来收效无几却已是身心俱疲...

一流的网络能力及运营商牌照、覆盖全国省市县乡完备的线下营销渠道,手握这两张王牌还怕没饭吃?!就算按某些人说的运营商最终会管道化,那又如何?

电网不是管道化了?石油天然气公司的管网公司不是管道化?各种高速公路运营公司不是管道化?它们担心管道化了,担心没钱赚了?

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角色,被自己所承载流量而风光起来的互联网公司迷惑了双眼,忘记了自身特殊的央企担当和社会责任,“外斗外行内斗内行”,运营商似乎一直在没方向感的迷雾中瞎折腾...

一个飞信即将落幕,千千万万个“飞信”仍在和还将会再上演。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飞信的落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