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正心理学第4课原生小家庭(参考内容来自武志红《家庭关系必修课》)

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个词已经越来越接地气了,随之而来的就有一些观点比如:原生家庭美好论,原生家庭迫害论,原生家庭无罪论。但是根据我们身边的现象来看,原生家庭迫害论似乎比较接近,可是当我听完武志红老师的课后,我有了新的认知,我更赞同原生家庭塑造论。

关于原生家庭塑造论它有一个完整的表达,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表达,

叫做“人格或者问题在关系中形成,人格或者问题在关系中展现,人格或者问题在关系中改变”,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格在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也就是在我们和养育者的关系中形成,人格在原生家庭以外的关系中呈现,比如说你恋爱了,你和同学、同事在一起,你在这种关系中会呈现。

一个人的人格雏形是在家庭中最初被塑造出来的,而且一旦你的人格结构被塑造成型,你想改变非常困难,但是有改变的可能,这也是我们相遇在这里学习心理学的原因。

当原生小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是在归因?还是在归罪?

归因就是我如实地去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真正做了归因,归因有两种,一种叫内归因,就是问题都发生在我身上,一种叫外归因,问题都发生在别人、发生在环境中。

不论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我们都要去做真正的归因,做了真正的归因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去做一些真正的改变,这是归因的意义。什么是归罪呢?

归罪经常意味着我身上有坏的部分,我会说“你有罪,你伤害了我,所以我恨不得杀死你”,或者说“我有罪,我太糟糕了,我不如去死”,这就叫做归罪论。归罪它不是一个研究的态度,归罪也不是绝对的态度,归罪就是想找到我身上坏的部分,然后再看谁要为此负责任,谁是我的问题的罪人,我接着把这个罪人恨不得去弄死,这样一来我就感觉我的问题解脱了。然而归罪论解决不了问题,他不过是在为自己开脱。

那么当我们找到这个原因后,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呢?

那就是表达我们的恨意。

有句话叫解铃还须系铃人,与父母之间爱与孝顺是亘古不变的意识,这就意味着在家庭之中孩子对父母的恨就彻底地被抹杀了,它不允许被看到,不允许被认识到。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去表达恨意,恨意就会构成一道墙,它会横亘在你和父母的关系当中,而且它不仅会影响你和父母的关系,它会影响你和各种各样人的关系,特别是你和你自己孩子的关系、你和你伴侣的关系,这样的话就让你没法享受亲密。

当这个恨意在关系中表达之后,这个关系就重新归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因为这个恨意被表达之后,父母会觉得跟孩子之间变得更加亲密、更加亲近,他们的爱也会变得更多,实际上表达恨不是为了恨,当你这个恨意表达之后,会觉得有更多的爱发生,它是这么一个基本的逻辑。

在今天学完原生家庭的课后,我希望我们能成为智慧型父母,不应该只要求孩子听话、孝顺,孩子身上的自发性,孩子能否按照他自己的自有意志展开他的生命,最终成为一个有热情、有创造力的生命这是很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途正心理学第4课原生小家庭(参考内容来自武志红《家庭关系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