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这个话提之前我们先来说下另外一个事。
前阵子看到一个网络名词叫“积极废人”,指的是那些“爱给自己立flag,但却永远做不到的人,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喜欢间歇性享乐后恐慌,又为自己的懒惰而自责”。
首先我从来不觉得人一定要多么多么的努力勤奋向上才能过好这一生,很多人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随性而咸鱼的过完自己想要的一生也一样值得尊重,只能说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你选择积极努力向上,为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拼搏,当然值得敬佩,同样你选择安分守己,平平淡淡也同样值得尊重。但“积极废人”的可怕之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矛盾体,做这样的人,你不但无法在客观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无法在主观上认同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你的人生将会被负面情绪所笼罩。
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好像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可能也包括自己??我们寻求改变自己却因为惰性使然而迟迟没有行动。这个时候我们感到迷茫,焦虑,然后很多的公众号就出来了,它大肆宣传“自律”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们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只有自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觉得这个自律还不够具体?那好,各种学神,学霸的日常安排笔记等等文章纷纷走红,看完之后也热血沸腾,想要马上效仿,可是光看日常安排的第一条”每天6点准时起来运动”就已经想放弃了。
如果连睡觉的自由都没了你还跟我谈自律获得自由?
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也并非时时有科比布莱恩特的身影,“他只是偶尔会这样,并且会在白天补觉”,他妻子瓦妮莎前阵子澄清。
诸如此类“正确的废话”还很多我也就不再多说了。
简而言之强行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其实是件有点违反人性的事,我们在强迫自己做令自己感到不快的事,但我并不是说那就不需要进步,不需要去改变自己,原地躺着就好了。我想表达的是强行去逼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或许有极少数的意志力强者能够做到,但这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那如何找到一个适合普通人的,能够长期坚持的方法呢。上篇公众文里头我提到到我给自己找的方法就是数据化自己的行为,并且以过程为导向,既能减少自己的焦虑感,又能增加自己的获得感。我之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觉得这样做能够激励自己,但是没去深处想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够激励自己。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即时反馈”。
我们都知道最难去坚持的事往往就是那些你需要长期大量的付出行动,但是这些行动能给你带来“收益”却要在很久之后才会体现的事,而这些事情就属于“长期反馈”。我们本能的会去选择做那些“即时反馈”的事,例如玩游戏,刷抖音,还有赌博也算是件即时反馈性极强的事,即时反馈越强越令我们感到愉悦,所以我们常常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反馈其实是存在正向反馈和负面反馈的,此话题本文暂时撇开不聊)
实际上我们做那些需要“长期反馈”的事一样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愉悦感,例如你疯狂健身终于练出了一幅好身材,你内心是愉悦的。或是当你苦练英语,有一天流利的说出一口伦敦或北美腔,你的内心一样是充斥着愉悦。但由于反馈的周期过长,我们往往出现最多的情况也就是凭借当时的一腔热血坚持数周,数月,然后等满腔热血褪去,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在此我只是简单的举几个例子说明无论我们选择做“即时反馈”的事还是“长期反馈”的事根本上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愉悦感”,不同的是反馈的周期。我们喜欢享受生活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能在生活中夹带着做几件能够让自己获得“长期反馈”的事那不是也很好嘛。
我前面提到数据化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把需要“长期反馈”的事变成“即时反馈”的事。现在的很多学习类app都有打卡计时,数据统计之类的功能,倘若我们想一下,假如这些app都去掉了打卡功能,去掉了类似计时之类的数据统计功能你还能坚持下去吗?
而这些数据统计恰恰就是给你当天做完的任务一个即时信息反馈,我们当然知道自己今天背完这20个单词英语并不会突飞猛进,跑完这5km身材也不会有什么质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做完这些后看到这些数据的存在,我们会有一种类似“催眠”效果,仿佛肉眼可见的看到了自己当天的进步,这就是“即时反馈”带来的愉悦感。而这样的愉悦感将会驱动你接下来的日子长期反复的坚持你所要做的实际上需要“长期反馈”的事。
好了,现在我要开始说今天的正题,有关时间管理的问题。推荐一个APP(iHour),这一款功能简洁,实用,我非常喜欢。可以将那些自己想要做的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设置好,每当你做完这件事的时候,就在app上添加相对应的时间投入,让自己得到有效的“即时反馈”信息。
例如每当你运动完,估算自己运动时长,然后在app上相应位置增加时间,每天只是多花那么几秒钟累积时间而已,完全没有负担,而且倘若你能长期坚持记录,还可以在数据中直观的看出自己在某一项上投入的时间,知道自己是否在此项目上足够努力了,app的月数据统计功能也能帮你分析自己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的状态起伏,就算我们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至少也能做到‘吾月一省吾身’。
还有一点需要提一下,就是在记录自己数据的过程中,数据要尽量保持真实高效,什么叫数据真实高效,举个例子,你今天去健身房锻炼,前前后后换衣服,锻炼,练后淋浴整整花了90分钟时间,但是记录的数据不能这么多,你只能记录自己真实投入锻炼的那部分时间,如若你在锻炼过程花了很多一部分忙着刷视频,聊微信,还得减去这部分时间,毕竟统计局都说我国有一亿人在假装健身?虽然我不知道统计局是怎么统计出来这一亿人在假装健身的,但是我们记录的数据一是为了激励自己,二是为了帮自己客观分析,如果掺杂了很多水分数据给自己造成“假装努力”映像,可能会给你后期带来倦怠感以及不能帮你真实分析自己的情况。所以,数据真实有效非常重要。
我个人是一万小时理论的支持者,当然,主要指的还是这种精神,如果效率足够高,完全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有机会的话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ihour数据给大家作参考。
虽然我极尽可能的想梳理清楚有关我建议的自我时间管理的内在逻辑但我仍然对此事是否对他人也同样奏效保持怀疑。我对数据上的较真可能源自于我刚入行时的职业,公司给我的title是‘数据库工程师’,自此我开始了跟数据纠缠的生涯,虽然后面并没有在此项上取的什么好的发展转而开始做一些虚头巴脑的事,但是对我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我也同样好奇其他人对于我提供的此项方法是否会觉得可行。
最后说一下自己的小事,上次发布了第一篇公众文后除了极少数的朋友亲人关注了订阅号外还收到了陌生朋友的关注和点赞,这让我喜出望外,我深知这非常不容易,就连我自己也从未关注和点赞过阅读量未破百的无名博主文章。写的东西能让自己朋友圈之外的人看到并关注这对我来说简直太棒了,得到他人的认同让我信心倍增,看,又是一个正面的‘即时反馈’。而这种正面反馈将是我继续写下去的源动力。希望你在生活中也能时常接受到类似的‘正向反馈’。
如果你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做那件你觉得很有意义但又很难完成的事,不妨把战线拉长,3到5年,每天二三十分钟总还是抽的出来,去期待那个3到5年后的自己吧。
在此,也对我的关注者和读者表示感谢!假如我写的东西能够对你有一丁点的帮助那我便已经大喜过望,如若只是博君一笑,那我也是深感荣幸。
2020年,希望未来与你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