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压力的认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于格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老师,我多次在课堂上讲起“压力”这个主题,除了干巴巴吐出一句“压力即动力”之外,其他的内容全是围绕着压力的负面影响和常用的减压技巧……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才突然发觉,自己之前在课堂上传授的一切,尽是糟粕。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妥妥的斜杠女青年一枚,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老师,此外还兼有瑜伽师和健康教育家的角色。凯利·麦格尼格尔先前已出版一本畅销书《自控力》,随后的这本《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反响也是不俗。

所以,如果你正陷入“压力”的漩涡中,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关于压力,不妨翻开这本书,等待作者用最科学的知识颠覆你对压力的认知。


01 “压力有害”真的有害

美国的学者曾用8年的时间追踪了三万成年人,询问了两个问题:过去一年你感到了多大的压力?你认为压力对你的健康有害吗?

研究结果很惊悚——在过去一年感到压力很大的人,死亡概率上升了43%……

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认为“压力有害”的人,出现了死亡概率的上升;那些压力水平大、却不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死亡概率是所有人中最低的。

所以,这43%的死亡概率不是压力本身带来的,而是“压力有害”这个观念带来的。

人类是很擅长自我暗示的族群,如果我们坚信压力有害,压力就会带来预期的焦虑、抑郁和不安全感,进而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抹消极的色彩;反之,如果我们相信压力无碍,那么无论是恰到好处的压力事件,还是并不寻常的的创伤事件,都可以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量。


02 压力是资源,也是意义的“忠诚伴侣”

我经常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做一个心理游戏——我的五样。

请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一样一样地舍弃,并体会它在你生命中不复存在的感觉。

这个活动做到最后,下面的同学哀嚎一片,割舍的过程越来越难。

有时候,我会额外问一句,你写在纸上的五样,是否也给你带来了压力?

答案是一个斩钉截铁的“是”。我们追求、在意的很多东西,家庭、健康、幸福、成功、金钱、学习、事业,一方面营造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带来了压力。

书中介绍了一项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121个国家,访谈了125000多人,调查了压力水平和幸福感指数两个指标,研究结果令人诧异:压力指数越高,幸福度也越高。

这就引出了压力悖论——高压既伴有痛苦,也带来幸福。

理解压力悖论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到压力和意义的关联。设想,如果剥离了生命中所有的压力事件,也一并剥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所以,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是毫无压力的生活,而是在压力之中构建意义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改变观念,改变你对压力的反应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压力实验研究,被试分为三组:

第一组观看PPT,列举了科学类文章摘要,介绍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等压力反应是身体在更好的提供能量;第二组观看PPT,列举了其他的文章摘要,介绍降低紧张和提升表现的最佳方式是忽略压力;第三组通过打游戏来放松。

随后,所有被试都参与了一个“社会压力测验”,研究者记录了他们的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

相比于后面两组,第一组被传达了“压力正能量”的被试,表现出较少的压力、焦虑,展现了更多的自信;并且,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思维转变给身体带来的变化。

在一些压力情境下,尤其是认定“压力有害”的时候,我们会心跳加快,血管会收缩,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出现,对身体很不利,甚至产生心血管疾病。

当被试了解了压力反应对身体有益的时候,压力之下,他们心跳还是会加快,但血管会保持放松。

所以,生理变化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主观和灵敏,改变对压力的信念,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对压力做出的反应。

正如凯利·麦格尼格尔在书中所强调的:一个观念的差别,可能会意味着我们是会在50岁得心脏病,还是可以活到90岁


04 压力会增加社交活动。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曾经描述过男人和女人应对压力的差异——男人躲进“洞穴”,女人滔滔不绝。

碰到压力事件,男人喜欢挖个“洞穴”,独处静思,直至想出解决之道;女人喜欢纠集闺蜜聊天八卦,不知不觉宣泄了情绪,也慢慢摸索出应对的方向。

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实际上,女人的方式,更顺应人类的本能。

在压力情境下,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催产素”,它有一个很可爱的外号,叫“拥抱荷尔蒙”,因为当我们和别人拥抱时,大脑也会分泌这种激素。

但实质上,这种催产素不仅仅是让你拥抱那么简单,行为层面,它会驱使我们寻求关心和倾听,增强同理心,去帮助、关怀别人;生理层面,它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修复心脏细胞,强化心脏功能。

压力的自动反应是增强个体和他人的联结,这种联结又会缓冲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布法罗大学的研究者曾追踪1000多名成年人,询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过去的一年中,你感到多大的压力? 第二,你有多少时间花在帮助朋友、邻居、社区居民上?

每一次有较大的压力生活事件,都会增加30%的死亡风险;但,这并不适用于研究中的每个人,关心他人的人,在压力事件之下,死亡风险没有任何增长。

关心他人不会帮你避开生活中所有的压力事件和意外风险,但它带来了一种韧性和陪伴,我们能够更好地从压力和伤痛中恢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05 压力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损耗

我和这本《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还有一个小故事——

去年年底,做了一次警务人员压力讲座,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买了这本《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想着“有空”的时候,研读一下……

然后,“拖延症”附身,几个月过去了,都没有找到所谓“有空”的时候……

突然,晴天霹雳一样,再次接到通知,对警务人员做一次压力讲座。我有两个选择:推掉这次讲座,或者重新调整内容。

庆幸的是,我选择了后者。在突如其来的压力之下,拖延了几个月没有完成的事,在两个周内完成了。

面对压力,我们有时会表现出恐惧反应,试图逃跑和回避,有时会表现出挑战反应,试图应对和提高。

决定恐惧或挑战的,是我们对环境要求和自我资源的评估。

如果要求>资源,我们就会感到恐惧,不自觉地想要逃避; 如果资源>要求,我们就会感到压力即动力,促发我们更好地完成这次挑战。

但很多人做这个评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的一个资源是,压力。

如果我们视压力有害,压力会变成一个包袱,一种损耗;但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压力给我们带来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作一种资源,一种前进的指向和标杆。

所以,当我们感受到压力的时候,请多聚焦于我们已经具备的资源,比如经验、能力、家人和同事的支持,还有压力带来的动力和挑战。


结语

现代社会中,压力已然成了一种常态,规避压力既不现实也不靠谱,如何感知和利用压力才是更佳的选择。

当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用焕然一新的眼光看待和接纳压力,会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与压力同行的路上,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压力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