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为中心是2-5岁孩子的思维方式,想问题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但是一年级入学后,有的孩子如果还没有完成“去自我中心”,还是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既无责任意识也无担起责任的能力,往往不能融入班级团队中,会给其身心发展带来很多不利。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融入团队中,让其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呢?
案例
端午假期,孩子同在一年级上学的三个家庭相约一起到公园游玩。游玩中,浩浩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玩,有时缠着妈妈玩。无论沙滩玩沙子,还是压跷跷板;无论是妈妈催促鼓励,还是别的家长、同学主动邀请,浩浩就是不与同学一起玩。中午,大家一起到饭店吃饭时,浩浩也不和大家一起吃饭。妈妈批评他“出来就是一个集体,你怎么连吃饭都要单独行动?”结果浩浩哭起来,嚷着要回家,他的同学和家长也来邀请浩浩吃完饭后再走,浩浩却执拗的很,一点儿也不听劝,浩浩妈妈没办法,拗不过孩子,只好带着孩子回家。
期中考试结束后开家长会,班主任孙老师找到浩浩妈妈,向她反应浩浩这段时间在校表现:这孩子有点内向,集体观念不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前几天学校组织诗歌诵读比赛,老师觉得他读得还不错,可是怎么动员他都不参加;对小组活动也不积极,小组成员一块儿做手工,他就自己做自己的,小组长主动邀请他,也没有多大改变。浩浩妈妈这下着急了,这孩子集体观念怎么这么淡薄呢?
分析
案例中浩浩集体意识不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融入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孩子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多以“自我为中心”,其主要表现是孩子不能融入集体中,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这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没有参与过集体活动,还没有形成遵守集体规则的意识,更不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案例中的浩浩不知道怎样跟小伙伴相处,也没有体会到参与小组合作带来的乐趣,所以只能是自顾自的活动。
二、孩子的性格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先天的气质,有的孩子比较羞涩内向,寡言少语,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显得有些孤僻,不和群,这些孩子常常也会因为性格因素,不容易融入集体,集体意识淡薄。就像案例中浩浩,校外游玩时不与小伙伴玩沙子、压跷跷板;校内课堂上不参与小组活动;老师因为他诵读不错,动员他参加诵读比赛,可是他也不愿意参加,就是因为他内向的性格所导致。
三、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家长溺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家里几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对孩子千依百顺,家长的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非常自私、霸道,独占欲很强。比如,有的孩子在楼下玩耍时,喜欢把玩具摆放在自己周边,引来很多小朋友围观,而他却对想来玩自己玩具的小朋友说:“这些玩具都是我的!你们都不能玩!”这样的孩子不受同学欢迎,也不容易融入班集体。
“自我中心”的孩子,很难与别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难以形成良好个性品质,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对今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没有学会分享与合作
很多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独处的时候多,没有与兄弟姐妹交往的经验,如果家长再溺爱他,也不注重引导孩子如何与同伴相处,尤其是没有引导孩子学习合作与分享,孩子自然也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方法和能力,导致孩子不太受大家欢迎。这类孩子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想加入到团队中,往往会以不友好的方式加入,比如,课间,他想加入游戏中,不是和同学商量,而是强行加入“带我一个,带我一个。哼!不带我不行!”这往往引发同学间的冲突。这些孩子自然无法感受到与人合作、分享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校里集体观念淡薄,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没有责任意识
很多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至,没有自理能力,对家长依赖性很强,也自然缺乏责任意识,做事没有责任心。比如,就值日工作而言,这类孩子常常忘记自己干值日那回事儿,或是值日当天故意不按时到校值日……本应自己承担的班级责任却不主动承担,常常引起值日组长和组员的不满。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因为缺乏担当被同学孤立,不能融入集体生活。
四、没有集体观念的孩子容易被孤立
一年级下学期,当孩子们逐步有了集体意识,便开始了集体生活。像浩浩这样的孩子不合群,独来独往,不会与人合作、分享。这些孩子如果再缺乏与同学相处的能力,不能融入集体,时间一长,往往会不受大多数孩子欢迎,非常容易与班级中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他们个人的想法、行动与集体的目标不一致、与集体的共同任务不一致,长期这样,浩浩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排挤,容易受到孤立,被集体抛弃。
建议
作为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让孩子尽快融入班集体中呢?
一、告诉孩子:你是班级团队中的一员
要给孩子树立集体观念,家长应告诉孩子:你是班级团队中的一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员。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如:参加班级的体育、文娱活动,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特长,鼓励他为班级争光,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与老师和同学建立感情。要让孩子喜欢他们所在的班集体,先让孩子喜欢老师、喜欢同学,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家长也可以积极为孩子班级做一些志愿工作,给孩子一个示范带动。
二、指导孩子学会合作
(一)在家庭中渗透合作团队意识
家庭也是一个小集体。家长在家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可常与孩子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例如,家长可以在家里分工完成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等,合作完成后还要一起分享任务完成的喜悦,使孩子体会合作的乐趣、力量。也可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家庭间的活动,比如,带上孩子一起外出游玩或走亲访友,这会让孩子体会到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产生集体感、团队意识。
(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比如,在社区打扫公共楼梯,到公园捡拾垃圾,到交通文明岗体验小交警等。让孩子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体验。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也鼓励孩子大胆向集体寻求帮助,体会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让孩子明白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合作才能把集体的事情做好,合作才能让集体充满温暖快乐。
(三)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有的孩子因言行、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和别人相处时,完全按照自己个人想法做事情,往往得不到同伴的认同,融入不到集体生活中。对于这类孩子,鼓励个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按时值日不迟到,借同学东西要及时归,小组合作时要听从组长分工等。
(四)指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在家中,家长要有意将给大人端水、倒垃圾、洗碗等交给孩子去做,并给出正确的指导。孩子在完成一件件日常小事的同时,责任意识也就渐渐培养起来了。家长还要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的责任意识在鼓励和自我效能感中逐渐提升。
三、指导孩子学会分享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学会分享。
(一)不娇不溺,家人共享
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吃独食,这样娇惯下的孩子是不会与他人分享的。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就把那些好吃好玩的全给孩子,即使孩子想着与家长分享,家长也会推辞,让孩子一个人独享。时间长了,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孩子理所当然地把那些好吃好玩的占为己有。于是,孩子到了集体中,一旦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也想着占为己有。所以,家长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而要让孩子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家人共享。
(二)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班级是孩子学习分享的良好环境。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各种活动,让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相处中学会分享,学会成就他人。当孩子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应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体会到成就他人、成就集体所带来的幸福感。
四、家长要以身示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就会从正面观察家长是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以此作为自己人际交往中的榜样。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不合群、不能融入团队中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合作、分享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因此,家长要以身示范、做出好榜样。比如,家长在家分苹果,先分给大家,最后再给自己;饭桌上的好菜,先夹给长辈;平时主动跟左邻右舍交往;主动参与学校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在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帮助别人……家长这些行为,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会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