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能跟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但是在此之前,请你先回忆一下你的童年。在你还是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期待过父母的爱呢?难过的时候有没有期待过妈妈的拥抱?害怕的时候有没有希望爸爸能够在自己的身边?孩子内心好像天生自带一个杯子,需要不断用爱和关心来注满。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叫做“蓄杯”。当孩子心中的这个爱之杯空了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不良行为或者是拒绝合作。
其实在成年人心中也有一个“爱之杯”,这个杯子也会空掉,带来的后果就是恶劣的情绪。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父母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而大发雷霆,造成家庭气氛极度紧张,甚至家长气得住院,孩子气得离家出走。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孩子付出,家长耗空了自己的爱之杯,也将孩子的爱之杯消耗殆尽。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每个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
成年人可以通过和朋友聊天、写日记、冥想、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为自己的爱之杯蓄杯。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蓄杯方式就是父母的爱。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却遭到孩子严厉的反抗。有些父母甚至信奉“虎爸虎妈”的教育方式,用强硬的手段去控制孩子的行为举止。这些其实是对亲子关系的破坏。
想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就要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沟通。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游戏力养育则是最好的途径。在《游戏力养育》这本书中写到:游戏力养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刻地理解亲密关系、游戏态度和共情之心的重要性,这才是既能满足孩子当下需求,又能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的有效途径。
《游戏力养育》是由美国杰出心理学家、儿童发展教育学家、亲子关系专家劳伦斯·科恩最新的研究成果。科恩是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从事心理治疗工作30年,作为游戏养育理论的提出者和推广者,他在世界各国开设演讲、父母工作坊等,畅销书《游戏力》不仅获得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还被翻译成14种文字。
介绍完作者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分三个重点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游戏力养育,游戏力养育有哪些要素;第二个重点,陪伴孩子有六个基本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才能让游戏和情绪理解互动起来;第三个重点,记录情绪触发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回应。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游戏力养育。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对“游戏力养育”这个核心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所谓“游戏力养育”指的是用游戏和情绪理解的方式与孩子建立深层联结,倾听自己和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温柔地引导孩子向上成长。它最核心的三个元素是联结、向内看和轻推。具体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说说第一个元素,联结。联结,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积极关系,能被彼此感受到情感纽带,意味着可以感同身受,互相理解。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建立联结,父母与孩子之间更为重要。可能这个词汇有人会觉得很陌生,但实际上联结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当孩子在学校受批评的时候,他回到家里表现得很难过。作为家长能给同情他,安慰他。就是一种联结的表现。父母和孩子联结得越深,就越懂彼此,亲子关系就更为紧密。
与孩子建立联结并不复杂,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书中讲了一个例子,说的是有个女孩从小就不爱刷牙,经常因此大闹一场,妈妈对此很无奈,刷牙的好处跟孩子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无数次,奖励、惩罚的手段能想到的都用了,依然没有效果。后来,妈妈发现,每次孩子刷牙的时候都会对着浴室的镜子做鬼脸,于是妈妈改变策略,开始跟孩子一起做鬼脸,根本不提刷牙这件事儿,结果孩子不仅不再吵闹,还主动要求刷牙,原因是这样就可以做更多的鬼脸。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游戏的目的是建立联结,而不是哄骗甚至控制孩子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一个原则——成人的任务是时刻记得联结的重要性,具体的游戏方式要由孩子来选择。有个妈妈想要和孩子玩击掌游戏,但孩子根本不配合。这个妈妈很着急,想要劝说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往乐高箱走去,拿出了两个乐高小人。孩子想要的是与妈妈玩乐高小人握手的游戏。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拒绝了他,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即使孩子同意和妈妈击掌,他的内心也是极不情愿的,两个人并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结。如果妈妈按照孩子的方式陪他玩乐高小人的游戏,两个人就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游戏,产生更深的联结。
除了联结,游戏力养育还有一个元素是向内看。向内看,指的是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同时也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孩子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只要记住做到不打断、不批评、不批判、不建议,也不说我也经历过这种事儿就好了。比如,当孩子和朋友闹别扭的时候,要认真去听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打断他,给他讲大道理。
但是除了倾听孩子外,游戏力养育更注重的是父母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时候。要通过孩子的表面行为,去思考下面四个问题:第一,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第二,此刻孩子有什么感受?第三,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第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会怎么想?
比如很多孩子都有磨蹭的习惯,当你着急赶时间,孩子却磨蹭的时候,不要立刻作反应,对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是威胁孩子。而是要向内看,体会下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孩子磨蹭导致迟到,别人会怎么想?老师会不会觉得我是个不称职的家长?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孩子才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想到自己小时候是否被父母严厉地催促过,当时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这个时候,就能做到与孩子共情,体会到孩子如果被催促那么是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然后再继续向内看,去思考孩子有什么需求。是想要多玩一会儿?还是舍不得父母?在被催促出门的时候,他们更想要的是家长温和的邀请还是严厉的指责?虽然父母永远都无法准确地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但是向内看可以让父母平静下来,理解孩子。也能让家长明白孩子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该怎么回应是最好的。
游戏力养育的第三个元素是轻推,轻推是指推孩子向前取得进步,关键点在于将孩子带到情绪临界点,在这个点上孩子有能力面对恐惧,虽然会害怕,但是还能有所行动,至少可以往前迈一小步。轻推有五个原则:始终陪伴,速度要慢,经常暂停、永不放弃,保持在情绪临界点上,始终给予情感支持。
举个简单例子,教孩子骑车的时候,家长都会在后面轻轻扶着,当觉得时机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松开手,让孩子自己骑。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轻推,陪着孩子到情绪临界点,然后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解决。
其实轻推最好的方式是用游戏来进行,尤其是想要帮孩子克服极大的困难。让孩子上幼儿园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是件头疼的事情,很多孩子都拒绝上幼儿园,甚至为此哭闹装病。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严肃说教,又或者是严厉地逼迫孩子,只会让孩子对幼儿园更为抗拒。这个时候可以在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与他玩上幼儿园的游戏。
通常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会想扮演老师,让家长或者是别的娃娃扮演学生。要表演的夸张搞笑,不要讲大道理。而是要让孩子在这个游戏中完全的放松,将他在幼儿园的问题和矛盾都演出来,再用愉快的方式解决。当孩子在游戏中发泄出自己的情绪,寻找到幼儿园中快乐后,他对幼儿园本身就不再那么恐惧,甚至会很想去上幼儿园。
在说完什么是游戏力养育中非常重要的联结、向内看和轻推三元素之后,我们来看第二部分重点内容,掌握六个基本原则,在游戏中陪伴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最好的玩具。在游戏力养育中,重要的不是玩什么游戏,而是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很多父母觉得,陪伴就是在孩子身边就行了,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不是这样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情绪的理解与支持。
在《游戏力养育》中,科恩认为陪伴孩子有六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爱促进联结。
无论是在玩耍、管教、照顾还是设定规矩的过程中,联结都是养育的关键。当孩子与父母一起感到安全和放心时,当他们被温柔以待,得到耐心和尊重时,会得到最好的学习,合作有爱。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家长强制的,比如有些父母总喜欢拉着孩子谈心,不顾孩子到底想要做什么,这样的举动只会破坏与孩子的联结,遭到孩子的反感。
用爱促进联结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不要强制孩子,让孩子来选择。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欢玩一种叫手指枪的游戏。就是用手比着枪的样子,假装开枪,然后家长假装受伤或者是装死。这个游戏虽然很简单,但却是个有效的联结方式。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父母配合孩子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愉快的陪伴。
陪伴孩子第二个原则,是游戏中跟随孩子。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总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在游戏中让孩子得到教育。但是这样就违背了游戏力养育的基本原则,游戏力养育并非是要用游戏控制孩子,而是要建立有效的联结。
例如在上面说的手指枪游戏中,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个游戏攻击性太强,或者是觉得太粗鲁而拒绝和孩子玩。有些父母会想用别的游戏来替代这个游戏,或者是敷衍的配合。这些都会破坏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无法带来有效的陪伴。
在游戏中跟随孩子,就是要配合孩子一起玩好这个游戏。如果孩子想要玩手指枪游戏,他需要的是父母的配合,在他发出射击的动作后,父母能给带来他们想要的反应。这对孩子而言不仅是需求的满足,更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陪伴孩子地第三个原则,透过表面看到深层感受。
孩子不像是成年人,他们有时候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情绪来发泄出来。很多父母不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大哭,并且认为这是个不正常或者是不对的行为要以阻止。尤其是男孩子,更是因为各种社会因素不被允许哭。
但是哭泣是感到伤心和遭受丧失时的生理反应,就好像人在紧张害怕的时候会发抖出汗一样自然。表面上看孩子在哭,但是他可能只是因为需要哭泣来释放情绪。陪伴孩子就要允许孩子进行这样的情绪释放,当孩子释放完这些负面能量后,情绪自然会变得平稳。这对孩子成长为一个情绪平稳,阳光积极的成年人至关重要。
第四个原则,轻推助力改变。
当孩子情绪不太激烈时,可以通过玩游戏来让他恢复情绪平衡。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按照第三个原则,先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继续以手指枪游戏为例子,在与孩子玩过多次这个游戏后,当然认为孩子已经释放出了攻击性后,可以帮助他们尝试些新东西。比如在下次被射击的时候,家长可以开始跳舞。这可能会让孩子很惊讶,为什么游戏的规则改变了。这个时候可以向孩子解释,我太开心啦,必须要跳舞。用搞笑的舞蹈逗孩子开心,让孩子觉得这比装死受伤有意思得多,这样可以让手指枪游戏中温和的攻击性转变为快乐。
陪伴孩子地第五个原则,是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强大感。
很多父母都很注重自己的权威性,忽略孩子也需要强大感。强大感能够给孩子带来自信,帮助他们未来成为更独立的人。比如之前提到的手指枪游戏,孩子在通过手指发号施令后可以让家长做出符合他们要求的举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强大。这种强大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很多学习上的难关。
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学习,就可以玩学校游戏,让他来当老师,父母当学生。父母可以装作不懂,不断地请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获得力量感和成就感。这些都能让他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第六个原则,父母向内看关注自己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并不是只能全部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要将一部分的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心。比如在手指枪游戏中,家长陪孩子玩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喜悦,看着孩子开心的时候也会高兴。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例如用手指着别人是不是不够尊重等等。当产生这些疑问后,家长可以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跳舞的方式把攻击性变成趣味性,或者把手指指人的动作变成拍手、转圈或者是其它不对人产生不尊重的行为举止。
好了,以上就是陪伴孩子的六个原则——爱促进联结、游戏中跟随孩子、透过表面看到孩子的深层感受、轻推助力改变、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强感、父母向内看关注自己。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个重点,用记录情绪触发点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回应。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过崩溃的体验。有时候会情不自禁用严厉的语气呵斥孩子,有时候会大喊大叫,还有的时候甚至可能会自己也跟着大哭起来。比如孩子无理取闹时,在学校表现不好时等等,这些都是父母的“无助时刻”。
在《游戏力养育》中,作者提到:面对育儿过程中的诸多无助时刻,家长可以通过找到情绪触发点的方式来应对。每个人都有的内在心理过程,如果忽略,就可能成为痛苦和困难的来源。但是当被理解后,就能给促进成长,增进自我认知。
情绪触发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点、引发的反应、反应的来源和回应。
触发点指的是,孩子引发父母巨大情绪反应的行为或者情绪;引发的反应指的是,被触发的人会突然产生一些自动反应,激烈程度远大于事件本身理应引发的反应。比如孩子打破了杯子,父亲暴跳如雷,骂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打破杯子是触发点,而父亲的愤怒是由此引发的反应,少一个杯子可能不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但是父亲的愤怒却可能让孩子感到害怕、沮丧,总之比打破一个杯子的后果能更严重。
情绪触发点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反应的来源,说的是这些触发情绪的反应虽然是由当前情境直接引发的,但是最初的来源始终是过去的事件。比如在孩子打破杯子后,父母联想起自己小时候打破杯子被扎伤的痛苦经历。
一旦情绪被触发、引发了一系列反应,也能追溯到反应的来源,那么当事人一定对情绪有所回应。情绪触发点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回应,指的是被触发后,人们的言语行为往往是针对过去的事件,对当前的情境没有任何帮助,但是通过实践和觉察,可以做出更有效的回应。比如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是来自于过去受伤的经历后,他们的关注点会更在孩子有没有受伤,以及孩子为什么会打破杯子上,而不是单纯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会选择去安慰孩子,并且告诉孩子怎样可以不打破杯子,以及杯子碎了后会带来的伤害,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认知,那就是以后做事情要更为小心。
要想做到给孩子有效的回应,而不是单纯因为过去自己的经历而发泄,就要发现自己的触发点,也就是什么影响了你的情绪。如果想不到是什么的话,可以尝试用图表来记录情绪触发点,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打破影响,做出有效回应。
图表的做法很简单,画出一个四列表格。第一列写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触发了你,比如孩子玩游戏作弊,你担心他会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而怒火中烧,那么表格的第一列触发点上可以写“孩子作弊”。第二栏写当你被触发时,体会到了哪些具体的感受,写得越具体越好。在上面作弊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二栏上面写“我感到非常焦虑紧张,并且很气愤”。
第三栏写你所能想到的触发点来源,如果不确定,就可以仔细想想,触发点让你想到了过去的哪些经历。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作弊可能会让家长想到,自己曾经“玩游戏总是输”这样的糟糕体验,那么可以记录在第三栏中。
第四栏写你接下来的举动,比如“为发火向孩子道歉,温柔地提醒他遵守规则,并提议再玩一次游戏”。随着记录触发点,家长会发现自己情绪失控问题的原因所在,在放下情绪后能够冷静的思考自己对孩子的反应是否正确,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曾经遭遇过不愉快经验后,想要的是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让我们来回顾下都讲了什么吧。
首先,我们讲到了游戏力养育是用游戏和情绪理解的方式与孩子建立深层联结,倾听自己和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温柔地引导孩子向上成长。它最核心的三个元素是联结、向内看和轻推。联结指的是用游戏建立联结,成人的任务是时刻记得联结的重要性,具体方式由孩子选择;向内看指的是理解孩子情绪,学会倾听,家长可以用冥想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轻推指的是将孩子孩子带到情绪临界点,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其次,我们讲到了陪伴孩子的六个原则,分别是用爱促进联结、在游戏中跟随孩子、透过表面看到深层的感受、轻推助力改变、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强大感、父母向内看关注自己。我们用这样的原则陪伴孩子,才能让游戏和情绪理解互动起来。
最后,我们讲到了用记录情绪触发点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回应。需要记录的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触发点、引发的反应、反应的来源和回应。父母可以使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情绪触发点,妥善处理与孩子的情绪问题。
成长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场竞争。孩子通过游戏认识世界,但是他们最想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全然关注。家长要放下焦虑和过高的期待,通过游戏和情绪理解与孩子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轻推自己和孩子,真实轻松地迎接成长带来的喜悦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