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的产生:突现

本文是心理学著作《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的读后感。

自由意志是哲学领域最为饱受争议的话题之一。有很多人拒绝承认自由意志,无论是科学意义上的万事万物的演化都可以写成一个方程式,还是玄学意义上的世道轮回,一切命中注定,他们都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另一些人则真诚地承认自由意志,热烈的欢迎自由意志,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乃至生命最为可贵的品质,是最足以珍视的瑰宝,是生命的灵魂,是生命得以成为生命的原因所在。

两派都有大量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连自由意志的定义,它是什么,也无法形成统一意见。《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的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试图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大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出发,作者提出了一个叫做突现的概念,来说明我们的自由意志既是各种生化反应后幻觉(自认为自己做出决定,其实生化反应早已完成),又具有超脱简单生化后的自我意识。

其实突现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就我自己的理解,突现,就是元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新的规律和特性,怎么来的不知道,就像突然出现一样。

而自由意志,就会这么突现出来的。

为了理解突现,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例子,有些是书上的,有些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编的。

突现的例子

蜜蜂和蜂群。单个蜜蜂,似乎是傻傻的虫子,但是蜂群却有组织有分工,就像有智能一般。研究单个蜜蜂,无法探究蜂群的奥秘,蜂群,便是蜜蜂多了之后,突现出来的。

汽车和交通。汽车由轮子、车架和沙发等等构成,研究这些零件,永远无法预测交通,更无法探求红绿灯这样的交通规则。交通,便是汽车多了之后的突现。

集成电路和CPU。单条集成电路力量很渺小,亿量级的集成电路,却可以成为计算机的核心,胜任复杂计算。与之类似的,还有计算机与互联网。

脑神经与自由意志。大脑皮层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系统组成,它们通过触突相连,并相互传递神经信号。这种联系,比蜜蜂之间复杂,也比汽车之间频繁,同时也超过了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之间的紧密度,它突现出了意识、思想和灵魂之类,非决定论者更乐于称为自由意志。

突现是底层模式

其实突现并非新鲜概念,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篇科幻小说,互联网里的电脑太多了,突然出现意识,疯狂攫取电网里的能源。后来,这个点子在科幻小说里很常见。

突现也有点像,或者根本就是混沌系统里的自组织。很多元素混在一起,然后稀里糊涂形成了新的,从来没有过的新东西。蝴蝶效应的天气系统,起伏不定的股票系统,是人们常常讨论的混沌系统,按照突现模式,人们很难通过研究天气或者股市的各个影响因素、组成要素对其预测,因为突现形成了新规律。试图用旧规律,解释新规律,当然难以凑效。

其中要点,突现前元素遵循的规律与突现后系统呈现并遵循的规律不同。突现形成了基于旧元素的新事物。

我想到,整个世界,都是这么形成的,突现是世界不断形成新事物的底层模式。

第一次突现发生在什么时候?我认为是宇宙大爆炸之时。然后突现一个接一个,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世界。这个过程仍持续着。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世界里的粒子展现的物理性质与我们宏观世界完全不同,那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习惯了足球在踢它之前一动不动的我们,难以想象行踪不定的微观粒子,因为两者呈现不同的物理规律。

如果因为量子物理学问的高端抽象,而认为微观粒子的行为高端抽象,我认为这是搞错了顺序。宇宙最开始时,满是微观粒子,原子、分子以及以后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在漫长的过程中缓慢形成的。在最开始的微观粒子眼中,宏观世界才是高端抽象的,因为它们也无法预料今后的宏观世界会呈现怎样的物理规律。

突现而来的自由意志

我们的脑神经细胞,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这些微观粒子,和组成桌子、电脑和台灯的微观粒子一般无二,为什么呈现出来的东西,有这么大不同?

脑科学家们进行了很多试验、实验与研究,基本可以断定,主体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幻觉。语义上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或者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意志,其实是另一种形式。

我们的大脑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区域,视觉的,听觉的,语言的和运动的,等等等等。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些功能区域各自为政。就像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各个城邦拥有很大的自治权。总的来说,我们的自由意志幻觉,便是以这些功能区域为基础突现出来。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这种设计既确保了最大效率,又形成了全新事物。亦即:进一步,我们一刻也活不了;退一步,我们便只是毫无感情的机器。

我们的身体有很多活动,不刻意去想,根本无法察觉。比如眨眼、呼吸、走路时手的摆动、说话时舌头的舒卷,也包括心脏跳动、肠胃蠕动这种即使刻意去想也很难察觉的活动。它们在自动运行,绕过了中央指挥中心。幸好这个中央指挥中心不够强势,如果它真的什么事都要插上一脚,所有事都亲力亲为,全身上下那么多活动要做决策,分分钟就得累死。

于是,我们可以做到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不推荐这种做法)。套用《思考的快与慢》书中的说法,开车和打电话被称为思考模式一。另外一种思考模式叫做模式二,指那些无法通过直觉,需要深思熟虑的思考模式。比如,我们很难做到一边开车,一边计算39×68。为什么?因为复杂一点的乘法,便进入了模式二的领域。

在著名的看屏幕动手指的心理学实验中,科学家以无可辩驳的数字证据,揭示了在我们大脑决定动手指之前,手指已经动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重复这个实验。比如摸到很烫的东西,手便会迅速弹开。手可不会先向大脑打个申请,等大脑核准之后再执行弹开的动作。但事后回想,我们却会认为是大脑指挥了手的弹开。

我们已经知道手为何会先行弹开,但为什么我们又会觉得是大脑先做出了决策?一种合理的心理学解释,是我们需要这种控制感。我们对失控怀有深深的厌恶,甚至恐惧。于是我们强行虚构了一个让我们感觉安全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大脑一瞬间接到烫的警报,又在电光火石之间向手发号施令,手弹开。事实上,手弹开不需要脑力,控制手不弹开,反而需要我们耗费脑力。

我们大脑里,有一个被称为解释器的功能单元,编故事的任务,就是交由它完成的。我们天生就喜欢听故事,对于不受控,不熟悉,甚至不知晓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让我们获得安全感。自古以来的神话故事就是这么来的。但解释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和自由意志幻觉息息相关。正是由于解释器的存在,我们觉得自己心中拥有独特的自由意志。那为什么说是幻觉呢?如果说大脑是松散的城邦联盟,那么解释器只能算联盟的史官,却让我们觉得是联盟的国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由意志的产生: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