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我们如何做出判断?
人脑内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两者相互协作。1和系统2分别产生快思考和慢思考。
什么叫系统1?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皱着眉头,那样盯着你看,你就知道他生气了。这是靠系统1直接反应出来的。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的控制状态,就是自动驾驶。
系统2是什么呢?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 求助系统2最典型的特征?
1.就比如说散步的时候,停下来啊,很认真。
2.最重要的一个生理学的指标,是你的瞳孔会放大。
3.当系统2开始运作的时候,它一旦专注地开始工作,就会屏蔽掉别的信息。
应用:
1.生活中调动系统2才能学会东西,不调动系统2容易被洗脑被骗。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你想打高尔夫球,把它打得很好,你就绝不会任由自己按照自己的本能去打这个球。因为你用本能打这个球的话,肯定这个球打得就是非常烂糟糟的。你必须得经过训练,通过练习获得一个专业的动作,你才能够把这个球打好。如果你的大脑整天处在自动驾驶的状态当中,就是能不费力就不费力的状况之下,你学不会任何东西,你学不会任何稍微有点难度的东西。
有个消失的大猩猩”实验,让几个人赛场数球,期间安排有一个人扮成扮大猩猩的样子,跳到了这个镜头跟前,还竟然大部分的人压根什么都没有看到,因为当你集中注意力在数那个复杂的传球的时候,你生怕自己数错的时候,你的系统2会关闭掉对于其他事情的关注,把所有的信息通道全都给到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来,我们的大脑所执行的是一个最省力的法则,
2.系统2运转消耗能量,挑别人精力旺盛时再让他做选择
有一个实验,他们给法官来审批,很多很多案卷放在那儿一个个审批能不能保释,然后去观测这些保释官们的审批通过率。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高通过率全部都出现在刚刚吃过早饭的时候,还有刚刚吃过午饭的时候,所有通过率巨低的时候,都是在中午12点以前,下午5点钟以前,因为他没劲了,就是当这个人饥饿、疲劳,累了以后,他就没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也不愿意费脑子去想,说这事到底是该放还是不该放。在他没法做出判断的时候,就说,那就先不放。所以,当你去参加这样的这种面试啊,或者是什么申请的时候,你一定要挑准一个时间,挑准一个考官精力最旺盛的时间,他才能够真的调动他的想法来仔细地判断这件事情。因为系统2的运作,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
3.人脑比较懒,学会给别人营造一个不需要他调动系统2,就能够让他轻松地接纳的环境,更容易达到一个认知放松状态。
比如说,押韵的格言就更加具有信服力。就同样一句话,如果是押韵的,没有人去琢磨它到底背后的学术背景是什么,它有没有道理,但是很容易就说服人,所以他还会经常引用,因为它押韵。因为押韵的词更容易带来认知放松。
比如说有人不爱看差的出版社出得印刷很差的书。因为当大家看着这个印刷得很漂亮的书,字迹很清晰的书的时候,你会很容易走入一种叫作认知放松的状态。你会很放心说,我可以放心地看这本书,我不用那么紧张,因为这书印得没错
4.增大曝光效应,熟悉的东西,更容易被别人相信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你产生感情,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同意你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你经常出现在他面前,曝光效应,看得多了,慢慢地熟悉了。他对你产生了认知放松,就把你当成自己人了。
我们跟很多人刚开始做同事的时候,我觉得这人长这么难看,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一块儿同事了三五年以后,你觉得他也挺顺眼的。因为他是你同事,跟你已经很熟了,你看他已经不会再调动那个认知2(即系统2)去评判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吓人,这都是系统1和系统2之间的关系。
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效应?
锚定效应
一个超市给罐头打折,第一种只写打折,第二次说每人限购12罐,当12罐的锚定放在这儿以后,发现平均每个人都买到了7罐,而在之前没有做12罐的限定的时候,大家的平均购买量不到3罐。原因就是当你给了12这个锚定的心理数字的时候,引导着人们会朝着锚定的方向走,所以当双方还没有就一个价钱达成一致,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往往是先提出锚定数字的人会更加占优势,因为他会把锚定往上调。
如何打破锚点效应:
丹尼尔·卡尼曼的建议是,如果你在遇到了谈判的时候,对方提了一个数字很高,你其实是没法控制自己对于锚定的想法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拍案而起,摔门而出,下次再来谈,因为你已经被他锚定了,所以今天不要谈了。
回归平均值呢/因果关系错觉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但是人们总是把先后关系容易理解成因果关系。
比如我们的睡眠时间通常稳定在一个大致相同的量上,但偶尔某几天,我们的睡眠时间变得很短,过后又慢慢回复平均值,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波动,忽视这种自然的回归现象会导致我们归因错误,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
还有人说就是我骂了他,他表现好了,所以我们会认为说,是因为我骂了他,所以他表现好,这个在逻辑上未必成立。真是是因为你骂他的时候,他的水平是低于平均值的,所以你才会骂他。这个和上面回归平均值概念类似。
效用层叠
就是一个其实并不怎么严重的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被炒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热,我觉得这种事,大家都觉得非常常见。因为人们的非理性和启发法所带来的偏见,就是人们会简单地把目前看到的现象归结为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因为我们没有得到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的能力。我们就只好说,那我反正看到那个消息,我觉得挺可怕的,这就是社会当中偏见产生的来源。
乐观偏差
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大,而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事前验尸
我们现在要投资两个亿建一个工程了,在决定投资之前,我们需要开一个会,说现在假定这个工程已经倒闭了,这个工程完全失败了,那么现在请大家来分析,它是为什么失败?这个就叫作事前验尸,能够杜绝大部分的过度乐观的决策。
前景理论
问题1:
A.肯定会得到900元
B.有90%的可能得到1000元
问题2:
A.肯定会损失900元
B.有90%的可能损失1000元
大多数人在问题1中会选择A,而在问题2中会选择B。丹尼尔·卡尼曼做了大量类似的实验来研究这一现象,及其中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最后他总结出了前景理论:
* 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
心理账户
就是一个东西本身值多少钱不知道,但是你的心理账户肯定会不一样。
你比如说,咱们俩约好了去看一场球赛,然后我是花钱花了200块钱,买了一张球票,你是别人送你一张球票。在准备要去看这个球赛的时候,突然听说外边下起了暴风雪,然后要冒着这个暴风雪去看那个球赛,请问谁会愿意放弃这个看球赛的机会?那个白得这张票的人会容易放弃。
比如卖股票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卖赚了钱的股票,当你家里有事发生需要用钱的时候,因为你觉得他反正已经赚钱了,他在你的心理账户当中更容易接受。而那个没有赚钱的,很明显赚钱能力很差的那个股票,你反倒不卖。因为你不希望自己出现炒股亏损的记录,所以你就会留着那个,继续让它赔更多的钱,这都是心理账户的原因在起作用。
如人们在面临得到和失去的时候完全不同的心理账户的反应,这就是应用
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你比如说有一个教授,他特别喜欢收藏葡萄酒。然后他去葡萄酒拍卖会上,拍卖买这个葡萄酒的时候,基本上给的价格,就是35美元,他出价从来不会高过35美元一瓶,就基本上35美元以内的就买。
买回来这些葡萄酒以后,按理说如果有人愿意给你出100块钱的话,你就应该卖掉这个葡萄酒,那就证明你赚钱了。但是,他买回来这个葡萄酒之后,别人就算给他超过100美元一瓶,他也从来没有卖过,为什么呢?按理说这个东西的价值,你明明知道它就是那么多钱,但是为什么给了更高的钱,他反倒还是不卖?就是因为他拥有了这个东西以后,他认为它的价值提升了,它的价值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35美元了,那是我的一瓶藏酒了。
就好像我们买房子的时候,买了一个地以后,你会发现这个地特别好住。我们经常会觉得那朋友买那个房子那么偏,怎么回事?但是他自己会自得其乐,他觉得那个地特别好,他找出无数个这个地好的原因来跟你解释,这都是禀赋效应的一个特征,这也是人们非理性的一个特点。
启动效应
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
再比如你刚好听了一首歌,歌词中有“月亮”这个词,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你对“月亮”这个词敏感度会升高,无论是在别人的闲谈中无意被提到,或者某个角落出现“月亮”这个词,你都会更容易注意到它。
这种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启动效应十分常见,甚至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什么毫不起眼的东西启动了。
认知放松陷阱
如果一个人在不需要调动系统2的环境里很容易认知放松,遭遇到某些小概率事件后,类似事情再发生会认知放松,变得不以为意。
例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老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又一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遇见的心理学家”。
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比如自己第一次遭遇抢劫毫发无损,就会在下一次看到抢劫犯时降低防备认为自己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
自动替换陷阱
系统1不擅长解决难题,遇到困难不会立马把问题给系统2 ,而用一个简单问题来代替,把这个答案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比如自动替换衍生的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
确认偏误
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例如当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你会想起山姆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成“山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山姆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有效性错觉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事实上,当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时,未来是不可测的。
过度信赖直觉
直觉,多数情况下来源于系统1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取决系统1强大的联想功能,它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线索,就可以自动编圆一个故事。这种故事有时候来自于切实的实践,而更多时候则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前者,我们称为专家型直觉,也即这类直觉来源于长期练习,在专业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练习使某些人对某个领域存在一种综合经验直觉,使他们得以在面对事件时凭借“第六感”迅速而正确地处理它。
例如医生、消防员、棋手等专家对其本人专业的直觉判断,往往非常准确。
而后者则是系统1编了个故事,系统2就不加验证地信了。
规划谬误
受到过于乐观的想象所启发,不切实际地制定过于理想的目标和计划,例如在制定目标数字时,看到对手或前辈定下的目标远高于自己,于是在没有做实际分析的情况下,也盲目提高自己的目标数字。
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二、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认识我们经常无意识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了解非理性行为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我们划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去打理,哪怕出错也没关系,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才是最高效能的策略。
一套通用的决策检核清单:
*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两个自我
1. 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2.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我们的决策行为,则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
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尖叫的部分;
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带来的美好。
……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3..体验效用≠决策效用
体验效用,是指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对我们即时的影响,它起到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作用。
决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
即便体会过了,人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益,什么事情有害,这体现在某事的体验效用不同于其决策效用上。即某事带来的实时感受可能很强烈,但做决策时,它的影响却未必强烈旁观者清,但我们往往无法用旁观视角的理性作出决策
反思:
1.如何养成好习惯?
当大脑接受到一个新的指令时,它首先启动系统1,发现在系统1中找不到熟悉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办法。于是开始启动系统2,经过系统2的行动指令后,第二天再执行,第三天比第二天变得更熟识,这样系统2 就又实现了向系统1的转化。当系统1启动就可以完成一个行为时,习惯已经养成。对于如果想要改变沉迷游戏的习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习惯来代替打游戏的习惯。利用一次将系统2转化为系统1的过程,当系统2自动再向系统1转化时,新的习惯已经养成,打游戏的习惯自然就又变的陌生,要想重新开始,只能启动系统2了。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
第1个原则是,等待你做决定的领域,是有足够规律可循的。
第2个原则是,你在做决定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且已经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了这些规律。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深耕。在同样一个领域的长期训练,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而反馈到我们的练习中,获得不断改会。日积月累,这会成为一种正确的习惯,保证我们直觉的可靠性
3.千万不要在精力不旺盛的时候做决策,比如晚上
4.叔本华说过:“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也许不一定是最厉害的那个,但他一定是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