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能改变,那就选择接受”,而是“选择接受,然后才能改变”

图片发自App

人们常说:如果不能改变,那就选择接受。这句话中明显的透露着无奈,这个“选择”也算不上选择,只是被迫根据思维做出的行动而已。

选择意味着具有高程度的意识,只有从思维和条件反应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接受当下、接受事实,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内在,真正的选择才会开始。

所以,接受,才会有选择,有选择才能有改变。

而要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就必须打破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认同,清醒的认识到:思维不等于自我,思维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就像我们的手、足、口一样。只是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下,才被思维控制。

思维存在的基础是过去和未来,是时间,它不断将过去的经验强迫性投射于未来,抗拒当下、忽视当下,使得在思维控制下的“小我”既看不到当下的巨大意义,也不断地被因为过去而产生的不满、愤怒、悔恨、郁闷和因为未来而产生的不安、焦虑、恐惧、忧愁等等痛苦所包围。

现代匆忙的人们,多少的目光都是放在了未来,一边在焦虑和恐惧中度过一天又一天,一边又抱怨心里的苦无处排泄,在这种矛盾中持续增强着自己的“痛苦之身”,以至于最后表现在了精神和身体的问题上。

其实改变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活在当下,让意识保持临在状态,将自我从思维中解脱出来,放下外在的形式和身份认同,回归最本质的本我。

本我只存在于当下时刻,过去和未来都没有意义。当然过去的经验偶尔有用,但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调用,未来的目标还会存在,但那只是钟表时间之下的未来,而不再是建立在心理时间之上的。

本我会接受、臣服于当下,抗拒将不会存在。因为抗拒就是思维。思维控制下的“小我”会将臣服视为“懦弱”、“脆弱”,但那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力量正是来自于接受和臣服。

接受和臣服,并不是不采取行动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顺生命流动的简单而又深刻的智慧。接受和臣服的,是当下的事实。

比如你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小臂骨折,不管不顾并不是臣服,你完全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必须马上去医治,然后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时刻,采取正确的行动,而不是给这件事情贴上心理标签。没有批判、抱怨,就不会有抗拒,就不会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之下很难做出积极的行动。

接受当下时刻的现实,不贴任何的心理标签,保持内心的平和,然后采取行动,争取理想的结果。这就是真正的臣服。

在中国的道教文化中,“无为”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这个“无为”并不是源于恐惧、惰性或者优柔寡断而不采取行动,它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内心的不抗拒和高度的警惕。行动不是思维控制下的反应,而是在意识临在状态中对情况作出的反应。

有些人在面对突发的意外或者重大事件的时刻,会“意外”的作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动或者决定,而这些行动或者决定,往往会是最合适的。“无为”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

我们也应该去追求这样的状态:臣服当下、接受事实,跟随内心去做正确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不能改变,那就选择接受”,而是“选择接受,然后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