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法宝——学(3)

孔子的法宝——学(3)

——孔子乐学

“乐学”就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以学习为乐,乐在学习之中,怡然自得,优哉游哉。

学习有三种境界:知道学——喜欢学——乐在其中。“知道学”偏重于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不能把握自如。“喜欢学”则是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起来也不累。

孔子特别喜欢学习,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许多体现。

《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章,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学习了而又能按时温习它,经常地践行之,这不是很愉悦的事吗?”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以及后世子孙们,必须怀着喜悦的心情对待学习,要从中享受快乐,找到快乐。

孔子认为,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孔子说:“(对于任何的学问、知识、技艺等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这段话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不如学习时乐在其中的人。后人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快乐。

宋明以来,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常讲,学习要寻找“孔颜乐处”。“孔颜乐处”在什么地方?在学习之中。

孔子和颜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在《述而篇》中,孔子这样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孔子说:“吃着粗劣的食物,渴了就喝凉白水,睡觉没枕头,就把胳膊弯曲起来枕着,乐也在其中呀。不循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素位以行”,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他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君子谋求的是人间大道,而不是谋求食。君子忧虑道之不明,而不忧虑贫不得食。

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君子之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敏捷周全并且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之士来寻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算是好学了。

一生贫困,却“欲罢不能”地在贫困中快乐学习的颜回,得到了孔子老师的由衷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天一竹筐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破房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

这就是“孔颜乐处”。

夫子还把乐学与好学联系在一起,指出虽然具有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等好的品质,如果不好学,也会产生很多弊病。

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意思是说:“只是好仁却不好学,其流弊是愚昧;只是好智却不好学,其流弊是游荡无根;只是好信却不好学,其流弊是贼害;只是好直却不好学,其流弊是急切伤人;只是好勇却不好学,其流弊是为非作乱;只是好刚却不好学,其流弊是狂妄抵触人。”孔子老师针对子路的个性特点,勉励他好学以成德。一个人,虽然具有“仁、智、信、直、勇、刚”这些天然的美质,但是,仍然必须经过努力学习,才能成就其德行。因为不好学,就不明其义,不究其实,不悟其理,那么,天然的美质就会转化成弊病。孔子把好学看作人的各方面修养的基础,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乐学是一种健康愉悦的生活学习状态。心态平衡,劳逸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是人乐学的作为,也是学乐的境界。一切自然而然,遵循生命的节奏,可谓人生之福,生活之福,生命之珍贵的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的法宝——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