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鞋的选择

故事

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我将它摘录在下面:

在印度的火车上,总是很拥挤。有一天,一位乘客坐在火车车厢上,不小心把一只鞋掉到铁道旁。

他马上抓起自己的另一只鞋,也丢下去。坐在他旁边的乘客觉得很奇怪,明明掉了一只鞋,已经够可惜了,竟然连剩下的一只鞋也丢掉。

乘客问:“你明明还有一只鞋子,为什么要把他丢掉呢?”

丢鞋的人回答说:“对我来说,只剩一只鞋子,也没什么用。不如两只都丢掉,要捡,就让人捡一双吧!”


火车上的丢鞋人

提起在印度乘火车,也许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辆长长的列车上,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车厢顶上坐着人,连车厢外侧也“挂”满了人。

实际上,印度的火车并非完全是前述的那种拥挤不堪的样式,印度的火车和铁路系统始建于1853年,为亚洲最早,目前其铁路长度居于世界第四。印度的列车车厢分为12等,从奢华到普通到简陋,分别对应了不同身份背景的乘客。

故事中的主人公会不小心把鞋子掉落到铁轨上,说明他坐在车厢顶上,由此可见,他绝非富裕的人,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我们也可以推测丢鞋人身处的阶层以及他周围的人群和环境,可以说,他是一个在物质缺乏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因此,丢鞋对他来说是个显而易见的损失。


损失

丢失一只鞋,足以让人懊丧。我们的生命中,不可避免总会经历损失的痛苦,那种沮丧和失落,也许伴有自责、懊悔,或许还有迁怒,这些情绪存在我们的心里,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跟随多年,每每想起,都有同样的心情再折磨自己一遍。更有甚者会想方设法、不计代价去追回损失,只为了弥补前一种损失的痛,后果往往更加堪忧。

我们经常借用一个经济学词汇“沉没成本”来称那些已经投入并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感情和精力等等,人往往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例如,不能处理掉一件明知道不适合自己却价格昂贵的物品,不能终止自己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投入了几年学习的专业,不能原谅一个对自己忘恩负义的人,这大约就是因为人无法直面已经发生的损失,希望能够有收回曾经的投入,而无视回本的机会是渺茫的。


缺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丢鞋的印度人本身就是一个物质缺乏的人。

一般来说,越是缺乏的人越想要抓取,他们不仅痛恨失去,还往往即使不断得到,也感觉无法填满心里的空缺。例如,一些早年经历过困苦,后来富裕的人还是不能停止对财富不厌其多的积累。

不去讨论极端贫困的情境,对于能看到这个故事的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都处于一个相对缺乏的状态,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在缺乏的心态支配下,我们很难彻底地抛却患得患失的态度,更不用说还要去顾及他人了。


我的缺乏 我的损失

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只有一句台词,他发出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所有读者的疑问。“你明明还有一只鞋子,为什么要把他丢掉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你为什么不痛惜自己的损失呢?为什么无视自己的缺乏呢,还要把存留的也舍弃呢?

故事中的丢鞋人并非不知道自己的损失,只是他不沉溺在失去的痛苦中,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丢失的已经无可挽回。

丢鞋人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缺乏而在自己的得失心中兜圈子,他果断舍弃另一只鞋,为的是完整的一双鞋在将来可以为人所用。这说明他虽然贫穷,内心并不匮乏,能够迅速将自己的损失,转化成别人的得到,从一件“坏事”中,发掘出相应的“好事”来。


我的坏事=别人的好事?

坏的另一面是好,可能会让我们想到“塞翁失马”的故事,每一次的祸都会打上焉知非福的问号,而过后不久,的确是有一个福因前面的祸而得。

但这个丢鞋人的故事和祸福相依的塞翁不同,丢鞋人的祸,仍然属于他自己,他转化成的福,也没有落在自己的头上,而这一点可能才是困扰我们许多人的问题。

设想另一个场景,同样的环境下,换作另一个人丢了一只鞋,旁边有人提醒他,你可以把另一只鞋也丢下去,好让捡到的人可以捡一双。丢鞋人可能会愤愤地想,我已经够倒霉了,为什么要让另一个不相干的人得了便宜?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缺乏能施与 自损可利他

好处不落在自己身上,就没有动力去做,这是因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使然。

利己当然是有益处的,例如,私有产权的界定就是充分利用了人的利己天性,推动我们这个世界生产的繁荣,从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上来说是好的。

然而,完全的利己之心,加上人性中贪婪和争竞这一对伙伴,他们联手的结果可能是非常可怕的。

很多情况下,人只关注自己的得失,只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忘记抬眼去看看周围的人,尽管利己主义者可以修炼得无比精致,而只定睛于自我的眼目,困锁于得失的心,没有自由也没有生命力。

另一些情况下,人的良心被唤醒的时候,将不会只考量自己的得失,可以看见别人,也不再允许自己完全的自私。

丢鞋人丢出了另一只鞋,就是将自己的得失心在第一时间放下了,他将目光从关注自己转为看到别人,他的心因而是自由的。

我们或许可以乐观点认为利他之心人人有之,然而,一个紧盯自己的缺乏的人,很难将利他心化为具体的利他之行动。而用慈善做秀场的人,也并不是真正去利他,乃是变相的利己。

所以,真正的利他和施与,不是停留在头脑中的观念,而是从心生发出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和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体恤和尊重。

这无疑是个极高的道德标准。

然而,我们仍有盼望,仍能相信,总有人在自己的缺乏里,开出施与的丰美之花,总有人即使自己有损,也为了别人的好处而由衷快乐,以他心里的爱,他的内心充盈而富足,平安而喜乐。

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有太多另一只鞋的选择,我们又将如何去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另一只鞋的选择)